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藏区,如何负载着文化转型的重负,经历时代的遽变。
本书是著名作家杨显惠先生最新的一部作品,也是关于甘肃的系列短篇小说集的第三部。
甘肃南部和北部的自然环境差异大,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作者近年4次踏进甘南,进行文学采风活动,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材,终以书中的12个故事记录了在甘南藏区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地悠久而灿烂的文化、牧民特有的生活形态,以及他们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身影。
文学的边缘人、史学的门外汉、新闻的越位者
杨显惠,1946年生于兰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天津。
1965年由兰州二中上山下乡赴甘肃省生产建设兵团安西县小宛农场。1971年入甘肃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1975年在甘肃省农垦局酒泉农垦中学做教师。1981年调往河北省大清河盐场工作。1988年入天津作家协会专职写作至今。
从兰州出发,坐几个小时的大巴,便可抵达夏河。 那时候夏河的旅游业正处在迅速发展的态势之下,7、8月是这里的旺季,没有预定房间或者床位的游客基本上都得花大价钱才能解决掉住宿问题。街道两旁各种在建的建筑也以激情澎湃的姿态预示着来年游客的增加。但是与其他旅游业发展...
评分看这书的时候,四川这头刚好报出两起案件,一起是4月27日上午,凉山州一在押死刑犯在西昌医院准备就医时趁民警不注意跑了。另一起是29号凌晨的事情,说是盐源县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6死1伤,这案子里俩犯罪嫌疑人也跑了。这两起案子有什么共同点呢?其一都发生在凉山州,其二,...
评分我父亲年轻时候在甘南迭部工作生活过多年,在我小时候也领我去过甘南和迭部沟好多次!电尕水力发电厂就是我爸爸那些人建起来的,迭部从此以后此有了电,之后一直在白龙江林业局工作,对迭部、甘南、我可以说非常熟悉! 作者风趣的地方方言,我甚至都可以学出来,因为我爸爸平时...
评分这是关于甘肃的第三部小说,之前看过作者的《夹边沟记事》,至今还对那种苦记忆犹新,虽然至今本人还没有去过甘肃那边,没有亲眼目睹那美丽的景色,但那边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牧民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男人放牧,女人在家种地,有着他们处理问题...
评分这本书跟《定西孤儿院纪事》《夹边沟纪事》很不一样,后两者充满了沉重和苦难,这一本却只是白描了一个汉族人眼中奇异的世界。 书中描写的美妙景色暂且不表,最令人震撼的是一个传统风俗统治的社会。与旧时代乡绅相对应的是藏民村子里的老人,老人的地位很高,...
看的是《定西孤儿院纪事》,豆瓣竟然给屏蔽了,只好标记这个了,真不知道有什么可禁的。甘肃省那时真是人命比狗贱,饿死的孩子直接就扔到沟里。我妈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出生的,我问过她那会儿北京也这样吗,大片大片的死人,她说那是外地,北京算好的,就算是要上交粮食也是要先把自家的口粮留够了再上交。在书里,搜查队的会直接把炕砸了,把存粮挖出来,很多家庭最后全都饿死,只剩下一个孩子。都是血泪
评分我是想说《定西孤儿院纪事》,但豆瓣没有,算禁书吗?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抹着眼泪看完这本《定西孤儿院》的,“这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但是我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
评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甘南藏民的生活,游牧民族风雨飘摇的日子,古旧的惩治秩序,脱缰了的道德底线,婚姻家庭的种种矛盾,进城务工的牧民心酸与悲凉。耐心的文字记录了与藏民最琐碎的生活,却也是另一个遥远的世界。
评分想起了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的blood feud、卡农法典与《破碎的四月》
评分质量比定西与夹边沟颇有不如,主要描绘的是藏民原生态生活,开篇几宗杀人案写出了藏民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与文化,后边几篇就是藏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乏善可陈,写实是这本书也是杨显惠这个人的最大亮点,另外身为满人,我羡慕藏人对自己传统民俗文化的保留,尽管有的方面落后而野蛮,但是,有总比没有好,不必和我们满人一样,忘却了自己的过往,或者在字纸里寻找旧日祖先的足迹与容颜,或者,压根意识不到有过什么,失去了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