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利比亚采访见闻。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利比亚东部地区,遇到的利比亚人民,他们对于这场冲突的感受,他们的生活因为这场冲突所遭受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作者努力用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记述,用一个第三者的姿态,来观察这个地方发生的变化。本书讲述的是记者在当地每一天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呈现,每一天遇到不同的人,事态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天也在不断的变化。
透过这些记叙,作者希望向读者呈现,在纷繁的国际事务中,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如何在利比亚以及中东的变革中,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也希望让读者看到,稳定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是如何的重要,战乱,冲突,人民总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者作为在美国反恐战争打响之后,第一个进入阿富汗采访的华人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第一个进入巴格达采访的华人女记者,在书中也进行了纵深的比较,希望透过这些观察和记录,尝试让读者看到,国际关系在过去十年发生了不少变化,也因为这样,面对像利比亚这样的国家所发生的变革,任何政府都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国家利益。
闾丘露薇,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著作有《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不分东西》。
《利比亚战地日记》是我看过的闾丘露薇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不分东西》。在我看来这两本书都属于让人看了长见识的随笔。一直对闾丘不感冒。因为,她总是在我入戏后,开始冲破自己思维层面的时候戛然而止。我把她定性为一个诚恳的,踏实的一流记者,浅尝辄止的二流思考者。 ...
评分站在多个角度看问题,浏览完本书的启示 1.眼见不一定为实。 2.民主是潮流,顺之者昌。 3.消极抗命要良心和技巧,“你不能够选择不开枪,但是你可以选择打不准” 最后想吐槽一句,这凤凰卫视的女记者牌打得真好啊,真好~ 下一本想看看闾丘的《不分东西》
评分卡大叔倒台以后,利比亚局势就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前几天偶然开始读这本书,书中出现的的黎波里、班加西、苏尔特、米苏拉塔等耳熟能详的利比亚地名,又唤醒了我对利比亚战争的记忆。 在这本书里,闾丘露薇记述了她在班加西的一个多月间所见所闻。大概因为是身处反对派大本营班...
评分1.“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有兴趣的是什么?” 年轻人提问宽泛空洞,提问方式和风格类似内地某些学生。这种类似源自于一种相当接近的思维方式。 2.与内地惊人的相似,大学生收入较低,工程师收入无法买房,置业大多靠家中老人,政府的保障房已接近封顶,但一切都太迟,政府已失...
评分卡大叔倒台以后,利比亚局势就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前几天偶然开始读这本书,书中出现的的黎波里、班加西、苏尔特、米苏拉塔等耳熟能详的利比亚地名,又唤醒了我对利比亚战争的记忆。 在这本书里,闾丘露薇记述了她在班加西的一个多月间所见所闻。大概因为是身处反对派大本营班...
哈!就想知道本拉登的死,卡扎菲是咋想的!我好八卦啊!
评分以前有只梦想就是做战地记者
评分在2011年夏天,我爸在樱花盛开的时候来找我。我哪个时候咳嗽了好几个月一直没见好,然后让我打针,应该是三四月份的时候。然后给他找住的地方。然后把我的自行车带回家。历历在目。时间过得好快。
评分一部很个人化的战地日记。因为个人化,所以比标榜中立的媒体报道更真切;因为个人化,所以比号称客观的资料介绍更丰满;因为个人化,所以比直白铺陈的新闻简讯更可读;因为个人化,字里行间偶尔会透露出自以为是;也因为个人化,封底文案中的“抛开观点”与“不设立场”成为了矫情的蛇足。
评分第二本那个世界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