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

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丁尔苏
出品人:
页数:168
译者:
出版时间:2011-6
价格:30.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9073201
丛书系列: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
图书标签:
  • 符号学
  • 丁尔苏
  • 跨文化
  • 符號學
  • ★Culture
  • 陈高正
  • 艺术
  • 经济学原理
  • 符号学
  • 跨文化
  • 文化研究
  • 语言学
  • 阐释学
  • 传播学
  • 视觉文化
  • 认知科学
  • 比较研究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上编专门论述索绪尔、皮尔士、叶姆斯列夫、巴尔特等现代符号学史上应该提及的重量级人物。除了理论探索之外,收入上编的还有几篇应用性文章,它们是“皮尔士符号理论与汉字分类”、“论诗性逻辑”、“重建隐喻与文化的联系”和“神话制作及其社会/心理功用”。

《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下编所含的论文同样可以归入“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这两大类。前面四篇文章分别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相对论、审美判断标准和文学经典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立场或倾向,余下的是对中、外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的具体分析。两类文章加在一起,构成所谓“跨文化研究”,或者叫“中、西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丁尔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曾执教于苏州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教授。学术成果包括:《超越本体》、《语言的符号性》、《现代悲剧》(译著)、Parallels, Interactions, Illuminations: Traver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the Sign,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符号学。曾担任加拿大《符号学书评》杂志编委和副主编(1997-2000)、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2000-2004),在欧美多家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英文论文数十篇。

目录信息



序言

上编 符号研究:理论与实践

符号学研究:中国与西方
符号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解构理论之症结谈
皮尔士的三元符号模式
皮尔士符号理论与汉字分类
论“诗性逻辑”
重建隐喻与文化的联系
弗莱“象征理论”的符号学解读
神话制作及其社会—心理功用

下编 文化沟通:中国与西方

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无法沟通”的神话:文化相对论的符号学批判
康德的幽灵:哈贝马斯美学思想述评
经典形成的跨文化研究
对“他者”的挪用:英国文学中关于中国的相反观念
悲情与炫耀:华人移民文学中相反的叙事策略
前现代—现代转型的文学再现
文学市场与叙事策略:高行健个例分析
英文教育东渐之动因种种
作为符号资本的“人文精神”

甜蜜的暴力——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至今已三十余年。前辈大师和当代学人薪火相续,??追求,博纳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视野,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及构建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做出了可喜的成就。为系统回顾三十余年学科的发展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代...

评分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至今已三十余年。前辈大师和当代学人薪火相续,??追求,博纳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视野,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及构建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做出了可喜的成就。为系统回顾三十余年学科的发展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代...

评分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至今已三十余年。前辈大师和当代学人薪火相续,??追求,博纳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视野,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及构建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做出了可喜的成就。为系统回顾三十余年学科的发展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代...

评分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至今已三十余年。前辈大师和当代学人薪火相续,??追求,博纳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视野,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及构建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做出了可喜的成就。为系统回顾三十余年学科的发展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代...

评分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至今已三十余年。前辈大师和当代学人薪火相续,??追求,博纳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突破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视野,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及构建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做出了可喜的成就。为系统回顾三十余年学科的发展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没怎么读懂

评分

感觉跑偏到语言学阵地了

评分

和我的预期出入甚大的一本书,算是一本论文集,一些内容重复,前半部主要着眼点在语言符号上,后半编主要着眼自身形象的外部反观,举了几个例子,但私以为并不具有深刻意义,只能提供一种外部视角。

评分

确实语言学的探讨偏多。选了几篇文化相关的来读,经典形成的跨文化研究和作为符号资本的“人文精神”两篇有所收获。

评分

没怎么读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