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
我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内容观点自认为分析中国老社会的构造(或云结构)有精到之处。——梁漱溟
梁氏为一肯用心并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国以来,肯对国家根本问题用心,从而提出其主张如梁漱溟者,实在不多。——胡秋原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乡村建设理论》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中国文化要义》多次加印,累计印数达36000册。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为促进国共团结抗敌而奔走,参与创建民盟;胜利后又参与国共和谈,为和平建国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问题之研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与《人心与人生》等。
今日中国,使用最频繁的身份名词是屌丝高富帅,使用最频繁的政治名词是民主宪政,全民英语热,西方化、网络化的中国文化现状特别像一条想直立行走的鱼,没有前进多少,但是蹦达的老高。 君子小人这些从修为内涵上区别人与人的词再也不受青睐了,毒奶粉地沟油等名词则像牛皮癣...
评分 评分一、成书的背景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要义》成书于1941到1949年,期间经过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可谓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风起云涌的一段时期。一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始终处战乱之中,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的冲击,知识分子试图突破几千年来中国社...
评分在大二的时候知道梁先生,前几天在图书馆找到他的这本书一直感到非常激动。喜欢里面略有历史感的叙述,条理清晰的讲述让人觉得老先生就好像是在面前讲课一般。 看完书,我最大的收获却不是有感梁先生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和他严谨的逻辑,一丝不苟的论证。我老是在想的...
评分集东西方stereotype于大成之书。以西方文化样态为参照体系,却预先就带着情绪与傲慢,凡涉及西方文化特征之处,几乎都是罔顾事实,自说自话——否认西方有家庭(伦理)甚至否认西方有伦理学;否认西方有职业分化,认为西方人没有“向内探求之精神”,只重器物,全然晚清大臣口吻——例子不胜枚举。西方的“东方学写作”是建立在殖民的傲慢与种族的歧视之上,从黑格尔等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就可见一斑,而中国的“西方学写作”(姑且称之)则是建立在老大帝国对于传统抱残守缺、沉迷不破的迷梦之上,可见“中国梦”传统渊源。而在涉及中国文化要义研究的部分,又是预先带着立场,站在唯物史观的对立面,一切写来,皆是意气。此书意义,在于看晚清民国时期古典士人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处境与心境。
评分有些观点,论据不充分啊
评分只能给5星啊,以后要重读
评分现在人受了20多年的全套教育以后分析判断洞察的能力比前辈精英20多岁时差远了,不知年纪大点能否赶上
评分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