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这本书与他迄今为止所发表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原因可能在于这不是一部小说。但它果真是一部自传吗?众所周知,小说的语言不同于作家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是罗伯-格里耶本人在说话(谈作为小说家的自己,谈他的童年,等等)。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他以往的作品相比,书中的文字似乎多了一些修饰,因而不那么“难以卒读”。同时,这本书又是一幅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大胆的编织物。这些片断取自作者童年生活中的恐惧或情欲的快感,取自作者家庭内部妙趣横生的轶事,取自由战争或在极右环境中发现的纳粹暴行而导致的精神创伤。这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温馨的画面、空隙和极其巨大的事件交织在一起,将再一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整个现代文学的不确定性恰如其分地统一起来。
意识形态总是带着面具,所以很容易改变面目。这就好像一种头被砍下又会马上长出新头的七头眼镜蛇那样,将自己的头面向对手,并自认为是胜者。 我不相信真理,真理只对官僚主义游泳,也就是对压迫有用。一种大胆的理论一旦在激烈的论战中得以肯定,成为教义,就会迅速失去其魅力...
评分进入重现的镜子 赵松 “我在走廊的一角,在水池那里,扭开黄铜的水龙头,暗淡的光线里,水流在水泥池底溅起微白的水花,捧起来,洗脸,刺骨的冷。从这里能看到走廊的尽头,也可以听到寂静之外的某种声音,某些东西一动不动的呆在那里,让你感到恐慌……”1996年12月29日的中午...
评分我在《阿兰 罗伯-格里耶选集 第三卷》里读了这个传奇。我知道,1993年时,实验艺术丛书曾经单独出版了《重现的镜子》,可是我找了N长时间,就是找不着!郁闷。听说当时只出版了1000册,经过15年的岁月洗礼,估计留存下来的已经没几本了。连博尔赫斯书店里都没有,豆瓣上也没人...
评分我在《阿兰 罗伯-格里耶选集 第三卷》里读了这个传奇。我知道,1993年时,实验艺术丛书曾经单独出版了《重现的镜子》,可是我找了N长时间,就是找不着!郁闷。听说当时只出版了1000册,经过15年的岁月洗礼,估计留存下来的已经没几本了。连博尔赫斯书店里都没有,豆瓣上也没人...
评分我在《阿兰 罗伯-格里耶选集 第三卷》里读了这个传奇。我知道,1993年时,实验艺术丛书曾经单独出版了《重现的镜子》,可是我找了N长时间,就是找不着!郁闷。听说当时只出版了1000册,经过15年的岁月洗礼,估计留存下来的已经没几本了。连博尔赫斯书店里都没有,豆瓣上也没人...
这应该是他最好读的一本了吧
评分真不知怎么评价这样的文本大杂烩。一个问题:因为现代世界不再是巴尔扎克式的、可以用一套现成观念来观察和描述,而是分叉、断裂、充满空洞与自我否定的,于是就可以、应该而且必须用这种大杂烩拼贴文体(想想当代艺术中的那些对应物)来写作吗?还是反过来,所有这些说辞都不过是天分(相对于头脑)不足之人的自我辩解与成功策略?
评分自发现男神后,每天若不读上几页,总有浑身不舒服的感觉。
评分自传体的新可能。臆造出的客观与拼贴的人物,就如同主体认识外部的自我怀疑。接着读下一本。
评分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到半夜的书了,这本小书让我重新捡起了阅读的老毛病,看到半夜两点总算在开年第一个月完成了短期目标。书里作者对自己和全家的政局倾向暂且不论,单是对集中营里的描写,就完完全全地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一个法国农业学校的在校生,被拉去德国兵工厂做专业技术活,现实明显总能激励人类的潜能,没有什么是我们做不了的。如今“跨专业和对不对口”的问题一下子就不再是个问题。作者这套小书没买全套系列,当初只为凑单,想着今后出门在外可以背个省事轻省点的小书就买了4本回来,这转眼间一月份就消灭掉了3本,也是不能继续放任自己偷懒下去了。目前看的三本里这本写得最好,算得上作者对自己一生家族史的简短回顾,故而写得很有情深意切的心得体会。《窥视者》那本书买不到,不过内容难道不是另一本《窥视者》里的桥段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