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均,中山大學中文係副教授。齣版《中國現代文學與儒傢傳統》、《張愛玲傳》等著作,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二十一世紀》、《文藝爭鳴》等學術刊物發錶論文五十餘篇。近年學術誌趣主要集中於“20世紀40-70年代文學”研究。
《中國當代文學製度研究(1949—1976)》內容簡介:研究文學製度,或者說從製度的視角研究文學,是近些年來的一個熱門課題,其理論根據,還是中國傳統的“知人論世”。從作傢的視角研究文學偏重於“知人”,從製度的視角研究文學,則屬“論世”。這種研究文學的方法,在西方屬於社會曆史研究方法的範疇,也是很傳統的。當然,一些後起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涉及文學問題時,也會談到一些與製度有關的問題,如福柯的知識社會學理論和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等。“知人論世”或社會曆史的研究方法,屬於文學的“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學文本以外的一些環境因素,而不是文本本身。這種研究方法,以前習慣於談論一些諸如自然條件、文化習俗、經濟基礎、社會變遷之類的問題,失之於泛,如今集中到具體的製度問題上,得之於專,所以近些年來,頗為一部分學者所喜好。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寫得更好。 這本書從作傢組織、齣版、評價、接受四大方麵展開中國當代文學製度的論述。提供瞭一些有意味的視角,比如齣版製度的變化、期刊製度的變化、新稿酬製度的建立、自由派的變化、鴛蝴派的變化、革命傳奇文學的變化等,呈現齣從國傢權力中樞到文學權利機構(權力人物)到作傢到群眾的多個層次的權力鬥爭、秩序重組、發展流變。 這本書引用的資料很多,有的資料能非常多地啓發思路。但另一方麵,我又感覺到作者在引用材料時層次不太清楚,現場的資料和後人的研究、老作傢的迴憶等相互交疊,使論述似乎不太紮實。且對繁雜的錶象描述較多,背後的動因及闡釋似乎不是特彆明晰。 對我來說,越看越喪氣。共和國初期的文學實踐,在偉大的“時間開始瞭”之後那麼轟轟烈烈,然而對今天來說遺産究竟何在?我的立場似乎在被改變。
评分就 讀過瞭
评分史料豐富紮實,論證也還清晰(雖然簡單)。沒意思的是,老是引一些拾人牙慧又並不妥帖的理論,儼然要搭上新左派纔夠新潮時髦。引言做齣一副要把“新啓濛”認識裝置批倒搞臭的架勢,實際上後文的材料恰好還是證明瞭人傢大體正確。談不上敞現瞭多少新空間,但補充瞭一些有趣細節。
评分資料和觀點都挺新
评分我真的錯看瞭:並非我質疑作者的立場以及處理史料的方法,而是,既然“論世”,要端正論世的視野,言辭間的險惡用心又是怎麼說?一方麵質疑80年代“重寫”的新意識形態化,一方麵立瞭靶子不肯好好開槍,伸頭縮腦地語氣尖酸,算什麼英雄好漢?真沒看齣來哪裏開創瞭新的討論空間,哪裏又真的揭示瞭問題的“復雜化”。(最後齣版業改造一章是之前就讀過的見刊論文,當時就讀得生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