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粟。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曾任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因病去世,享年73岁。2016年5月5日,陈忠实告别仪式在西安殡仪馆举行。
我第一次看到《白鹿原》这本书,是在小姨的婚礼上。那时大人们热热闹闹聊天,我独自一人跑到地下室淘宝,就看到箱子上放着这本书。书很厚,被翻的很旧。那时我顶多是初中生,恰恰也是看到文字就会欣喜若狂的年纪。 看了三四页之后我把书合上了,心跳的厉害,彼时我以为这...
评分几点很明显的借鉴 1、无处不在的时空插叙和倒叙 这点不用说了。“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模式已经被众多中国作家用得很娴熟了。《白鹿原》里也很明显。 2、同一家族,两种命运 《白鹿原》...
评分1991年腊月二十五的下午,在白鹿原上一间祖宅写完了小说的最后一行文字后,陈忠实记录道:自己两眼发黑,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了一种无知觉的状态。他坐在小竹凳上一动不动,究竟采取什么姿态默坐的,已经不复记忆了。这部小说成稿之后,《当代》杂志的两名编辑前来拿稿,当时...
评分 评分比起小说,它可能更像一个电影剧本,历史感有了,厚重感有了,生命反复无常也有了,即使写了飘渺无极的白鹿,还是觉得缺乏那么一点儿灵气,整个故事就像刻在白鹿原祖祠里的朱氏家训一样,死气沉沉的。
评分愈来愈坚定地做好了应对的策略:处乱 不乱。他不抢不谕,不嫖不赌,是个实实在在的庄稼人,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 田福贤也好,鹿兆鹏和鹿黑娃也好,难道连他这佯正经庄稼人的命也要革吗
评分好的小说,读来似与书中人共活一世一般,读时精神上历尽磨练,分外辛苦;读后长吁一口气,自觉更明人事,酣畅淋漓。清末民初的渭北平原,随白鹿两姓三代人于跌宕年代走一遭,耳旁轰鸣的是大世界的风云涤荡、变化无常,身前窥见的是小社会的风水轮转、冤冤相报。陈忠实一路对儒家思想有批判地继承,与其说<白鹿原>是写史,倒不如说是写中国人的信仰:白嘉轩和朱先生作为儒家文化中"贤"与"知"的代表,于动荡中掌舵,领着仁义村一路前行;鹿家兄弟与白灵代表年轻一代的反叛,怀着崇高的理想加入革命,虽结局讽刺,却亦有冲破旧制的大气魄;小娥的"无德"与悲惨遭遇,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的崛起,一方面又揭露了在"极善"的外表下旧道德虚伪残酷的嘴脸;而黑娃的认祖归宗,则有叛后反思的意味,代表了背离传统后的信仰回归。
评分初看是极好的格局,依稀有《百年孤独》的雏形。但细读下来发现,很多是从史料或县志中扒下来的情节,细节及对白也囿于作者的手笔而不够细腻。当然,在华语小说的大局下来看,已经是神作了。
评分大学的时候3天看完了,现在重新看一遍用了30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