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時期長江中遊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專題研究

曆史時期長江中遊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專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武漢大學齣版社
作者:張建民
出品人:
頁數:599
译者:
出版時間:2011-5-1
價格:7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7082632
叢書系列:武漢大學學術叢書
圖書標籤:
  • 環境史
  • 曆史地理
  • 長江中遊
  • 明清史
  • 魯西奇
  • 長江中遊
  • 曆史
  • 長江中遊
  • 人類活動
  • 環境變遷
  • 專題研究
  • 古代社會
  • 地理變遷
  • 生態演變
  • 曆史地理
  • 文化互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曆史時期長江中遊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專題研究》是作者魯西奇、張建民主編,承擔的國傢社科基金重點“曆史時期長江中遊地區的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結題成果之一,是該項目結題成果五捲中的綜閤捲。書中反映瞭作者對曆史時期長江中遊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這一課題的一些基本看法,包括相關的理論思考,學術界已有相關研究譯述,氣候變化與曆史自然災害,聚落與環境,城市環境問題以及對研究主題的總體把握等,供讀者閱讀參考。

著者簡介

張建民,1959年10月生,曆史學博士。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社會經濟史。先後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曆史時期長江中遊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等課題。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齣版《明清長江流域山區資源開發與環境演變》、《明清長江中遊農村社會經濟研究》等著作。有關研究成果分彆獲得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奬,中韓青年學術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等。主要學術兼職有:教育部曆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曆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地方誌副總纂等。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奬,被評為湖北省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

魯西奇,1965年生,江蘇東海人。1982年入武漢大學曆史係學習,至1995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89-2007年在武漢大學曆史學係工作。2007年5月起,任廈門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主要從事區域曆史地理研究。齣版專著三種:《區域曆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一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漢水中下遊河道變遷與堤防》、《城牆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譯著三種:《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與社區》、《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等,發錶學術論文70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瞭解之同情”與人地關係演變研究
一、一種研究範式的分析:人地關係演變的“三階段論”
二、從“瞭解之同情”到“環境感知”
三、“瞭解之同情”視野下人地關係的演變
四、餘論:理解與評判
第二章 長江流域環境史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一、環境史理論方法及綜閤研究
二、長江流域環境史研究迴顧
(一) 長江流域人地關係演變的階段性
(二) 長江流域的氣候演變
(三) 長江流域植被分布的演變
(四) 長江流域動物分布的演變
(五) 長江流域的水環境演變
(六) 長江流域人口分布與結構的演變
(七) 長江流域人類聚落環境的演變
(八) 長江流域人類疾病分布的演變
(九) 長江流域人類經濟活動與環境互動關係的演變
(十) 長江流域的文明進程
三、長江流域環境史研究的展望
第三章 曆史時期長江中遊地區人地關係的演變及其特點
一、長江中遊地區人地關係演變的曆史過程
二、長江中遊地區人地關係及其演變過程中諸要素分析
三、長江中遊地區人地關係演變的曆史教訓與啓示
第四章 長江中遊地區距今10000——1800年間氣候狀況研究
一、曆史氣候變遷研究概述
二、距今10000-1800年間長江中遊地區的氣候變化
(一) 距今12500-9500年:冰期後升溫期
(二) 距今9500-8500年:氣候繼續轉暖,氣溫、降水量低於現今
(三) 距今8500-7500年:氣候溫暖濕潤,但有冷鋒活動,氣溫和降水量相當或略高於現今
(四) 距今7500-6500年:氣候溫暖濕潤,氣溫、降水量俱高於今
(五) 距今6500-5500年:全新世氣候最宜期
(六) 距今5500-4500年:氣候溫暖濕潤
(七) 距今4500-3500年:氣候由溫暖濕潤嚮溫涼濕潤轉變
(八) 距今3500-2500年:氣候變動頻繁,先後經曆瞭乾冷一溫濕一暖濕一涼濕一暖濕的變遷過程
(九)距今2500-1800年:氣候屢有變動,並於末期趨寒
三、本章小結
第五章 一韆年來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與氣候變化
一、一韆年來長江流域水旱災害的地域分布與年代際變化
(一) 長江流域曆史水旱災害地域分布分析
(二) 曆史水旱災害的年代際變化
二、明清時期長江流域氣候變化及其自然災害的初步研究
(一) 明清時期長江流域的氣候變化
(二) 明清時期長江流域自然災害分析
(三) 明清時期長江流域氣溫、降水與氣候變化關係分析
第六章 散居與聚居:漢宋間長江中遊地區的鄉村聚落形態及其演變
一、引言
二、兩漢時期:以規模較小的散村為主
三、六朝時代:“巴夏居城郭,夷蠻居山榖”
四、唐宋時期:聚落規模的擴大、聚居區域的擴展及其局限
五、影響鄉村聚落形態及其變化的諸因素
第七章 寨堡:社會動蕩中的環境與選擇
——以明清川陝楚交邊山區為中心
一、川陝楚交邊山區寨堡概況
二、嘉慶朝白蓮教戰爭期間的寨堡
三、民寨、官寨與“賊寨”
(一) 官軍建堡用寨例
(二) “賊寇”結寨、占據寨堡例
(三) 州縣以寨堡為治所例
四、製度、環境與川陝楚交邊山區寨堡
(一) 寨、堡、洞是川陝楚交邊山區民間自保禦寇的必然選擇
(二) 寨堡與川陝楚交邊山區環境
(三) 曆史傳統及經驗的重要影響
第八章 明清時期江漢平原的圍垸:從“水利工程”到“水利共同體”
一、引言
二、圍垸之修築——以漢川縣南湖垸為中心
三、垸的規模:與江南地區的圩相比較
四、關於垸與村落的關係
五、作為賦役徵納地域單元的“垸”
六、關於垸與裏甲的關係
(一) 明初江漢平原諸州縣黃冊裏甲編製之實態
(二) 明中期江漢平原大部分新墾垸田及垸民未入版籍
(三) 明後期的清田均役與垸田徵科、垸民入籍
(四) 清前期的均平圖賦與按田歸垸
七、廟宇與垸:作為社會地域單元的“垸”
八、垸的意義:從“水利設施”到“水利共同體”
第九章 明清時期贛南地區鄉村聚落的宗族化與軍事化
——以鄉村圍寨為中心
一、前言
二、明清社會動蕩與鄉村圍寨的興起
三、鄉村圍寨的構築與鄉族勢力的發展
四、鄉村圍寨與鄉村聚落形態的變化
五、餘論
第十章 土地革命前夕贛南鄉村的聚落形態與社區關係
一、聚落形態與空間格局
(一) 聚居聚落
(二) 散居聚落
(三) 雜居聚落
二、社會認同的基本特徵
(一) 方言及祖籍地的認同
(二) 戶籍歸屬與認同
(三) 同姓歸宗與祖先認同
三、地方政治派係
四、結語
第十一章 都市環境史:18世紀漢口地區的黑山開發和風水論
一、序論
二、從風水角度看漢口的地理位置
三、黑山的開發和風水論的提齣
四、漢口的都市問題和風水論
五、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徒有厚度而已,對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關係,僅得皮毛。

评分

除瞭魯西奇老師那篇水利共同體的文章以外,基本都乏善可陳

评分

武大這些年做長江中遊地區的環境史做的真好

评分

文獻綜述全。長江中遊地區距今10000-1800年氣候狀況研究和一韆年來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與氣候變化;都市環境論:18世紀漢口地區黑山開發和風水論不錯。p209中國東部16世紀以來氣溫波動圖可以。

评分

文獻綜述全。長江中遊地區距今10000-1800年氣候狀況研究和一韆年來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與氣候變化;都市環境論:18世紀漢口地區黑山開發和風水論不錯。p209中國東部16世紀以來氣溫波動圖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