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1928-1967)
拉丁美洲左翼革命家,本名埃内斯托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的一个建筑公司业主家庭。1953年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1954年在危地马拉J阿本斯古斯曼民主中服务。1955年在墨西哥参加F卡斯特罗领导的七二六运动,接受游击训练。
手记式的文字记录了1951年切·格瓦拉和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两度靠骑摩托车和在公路上拦车,在南美洲五国漫游的旅程,以及他的观察与思考。两位年轻人在旅程中体味到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看法。格瓦拉亲眼看见了人间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进而悟出自己生命的方向。就在这场发现之旅之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
那带着军帽的大胡子形象对我没有吸引力,我对政治先天的缺乏兴趣,可以说是一个生活安逸的小女人逃避社会责任的方式。我这样的人离革命向来遥远。 先锋戏剧给我的经验也不好,我赶时髦的出入过中戏前后的巷子,只记住了他们门口斜对面的疙瘩汤和烤肉很实惠。 切·格...
评分那段时间仿佛接触到很多关于战争的东西,包括这本,人物是值得全世界尊敬的,为了独立自由,作出很多贡献和牺牲,包括生命。革命人物的结局仿佛要么领袖要么死亡,不管是以什么之名,战争总会有人民牺牲。但反抗是必须的,这是一个轮回,总是在爆发后恢复和平,和平后逐渐不公...
评分昨晚连看三部电影, 《M》,《天国的来信》《摩托车日记》。 我最喜欢最后一部。 越来越喜欢拉美的电影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热忱。 电影的前半部分热闹,紧凑,节奏快而明朗,欢欢喜喜, 中部开始渐渐沉郁,冷清,看到了生命的真相,色调也渐渐清淡,雾气沉迷。 最终以一个“泅...
评分除内容本身以外,对一本书的评价会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这本书应该是典型之一。就书本身而言,是否是一本出色的作品或者有多出色恐怕会存在很多、差距很大的看法。但正如钦迪奥在导读中所说,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无法不联想到切的未来,联想到马埃斯特拉山脉中那个矫...
评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第一次见到切格瓦拉的logo就喜欢的不得了,那或许就是种难以言表的朝圣者在见到圣城麦加的心情。我很小的时候在读者上看见了他,就发疯一样爱上摩托上的青春。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第一次见到切格瓦拉的logo就喜欢的不得了,那或许就是...
还不错,几个晚上就翻完了。作为游记还是很真诚的,情绪饱满,可知切是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一个人的一生,若有过一次这样的旅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况他后来还做了很多别的事。虽然死于40岁那般的壮年,一辈子相当于我们好几世,也算没有白活。拉丁美洲,我是非常陌生的,甚至印加文明也还是第一次听说。意外地解决了我对于Indian一词的疑惑。我唯一接触过的一个南美客户是玻利维亚的,过来时是一对父女带一个翻译,老头子不会说英语。另外接触了一个哥伦比亚的,是一个华人在那边做生意。社会与世界都是势利的,人们的目光更多投向发达的成功的富裕的国家。拉美在这里,比非洲还空白。非洲还时不时用它的饥饿与种族屠杀提醒一下人们,而拉美,就完全陷入虚空了,只知道那里比较落后,有火山。这本摩托日记极大了填补了我在拉美的空白。
评分作为革命家的格瓦拉是神一样的存在,有多少人知道,作为旅行家的格瓦拉同样迷人。
评分原来切当年也无赖过,有爱嘞!(^o^)/
评分24岁的格瓦拉,流浪在路上。我呢?
评分不得不说,如果不是切格瓦拉写的,这种游记一点也不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