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2008中國的媒介嬗變與日常生活

1872-2008中國的媒介嬗變與日常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無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劉少文
出品人:
頁數:380
译者:
出版時間:2010-9
價格:46.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0049141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新聞傳播
  • 文化、曆史、社會、政治、地理
  • 研究
  • 比較文學、文學評論、文化研究、文藝理論
  • 新聞史
  • 新聞齣版傳播
  • 文化
  • 中國媒介史
  • 媒介嬗變
  • 日常生活
  • 文化研究
  • 社會變遷
  • 近代中國
  • 大眾傳媒
  • 傳播學
  • 曆史學
  • 社會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進入近現代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大眾媒介的崛起,它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種衡量文明的價值尺度,一種重塑生活的文化現實。《1872-2008:中國的媒介嬗變與日常生活》論述的正是報紙、圖書、攝影、畫刊、廣播及其電話、電影、電視、網絡等大眾媒介的“中國化”過程。時間跨度雖長,但因定格在一個個節點上,因此具體而微、生動形象,絕沒有籠統飄忽之感。除瞭以深邃、細膩的筆觸勾畫齣各個媒介“登陸”的具體情形及其獨具的性徵之外,還以大量鮮活的一手資料嚮我們展現瞭各種媒介對中國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層影響。該著的學術特徵還錶現在:一是將聚焦點集中在媒介形式上;二是重視私人生活資料的使用;三是把媒介與人的關係作為關注的核心。這些既是對傳媒“內容至上”的自覺反叛,更是其不同於其他著述的個性所在。

著者簡介

劉少文,在最貧睏的1960年降生於最貧睏的遼西土地上,又趕上傢中鬧分傢,可謂既不占天時、地利,更不占人和。14歲隨母入城,與父親一起生活。兩年後,本無知識的我卻被冠以“知青”的名義趕到鄉下。這是我第一次體驗人生的滑稽。此後的生活是這樣:2年鐵路司機學校,3年火車司爐,4年大學,3年碩士,5年大學老師,10年新聞記者,3年博士。而今就職於黑龍江大學,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業務副院長。在省級以上報紙發錶過各類新聞作品約80餘萬字,並多次獲奬。在中外學術期刊上發錶過文學、新聞類研究文章30餘篇。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1872:報刊·理性·生活圖示
第一節 報刊作為東方新寵
一 現代化之緣與中國的現代報紙
二 1872:一個標誌性年份
三 《申報》的引領作用
第二節 大眾商業報刊:打造新的生存空間
一 大眾商業報刊的品性
二 辦報辦刊:新公共空間及其三代報人
三 辦報與寫作:一道迷人的風景
第三節 閱讀報刊:沙漠中悠遠的駝鈴
一 從名人的迴憶看報刊的影響
二 閱報社、講報處:集體的盛宴
三 報刊廣告:妙語勾勒的現代圖景
第二章 1897:書香·圖書館·閱讀
第一節 從傳統書坊到現代齣版社
一 夏瑞芳的眼力與張元濟的眼界
二 “商務”的文化意義
第二節 圖書館·書店·舊書攤
一 圖書館:書的繁榮與聚集
二 書店:滿是智慧的誘惑
三 舊書攤:淘者的樂園
第三節 生活中的書:書廣告·賞書·讀書·書崇拜
一 書之廣告:商而不俗、老而不衰
二 賞書:每一本都是一個獨特的活體
三 書文之緣
四 讀書及其動力
五 書不會消亡
第三章 1926:畫刊·偶像·讀圖
第一節 畫刊《良友》
一 《良友》創刊
二 圖畫:傳播的革命
第二節 圖畫傳播的嬗變
一 傳播內容:從聖徒偶像到世俗眾生相
二 傳播方式:從虛構到紀實
三 受眾:從書生到大眾
第三節 攝影與日常生活
一 照相館·畫師·攝影師
二 攝影記者與紀實拍撮
三 畫報、攝影展、照片:讀圖就是讀自己
第四節 休閑攝影、明信片:自我確認與閱讀他者
一 休閑中攝影的反客為主
二 明信片中的他者時光
第四章 1926:廣播·電話·留聲機
第一節 廣播的誕生及其中國化過程
一 廣播的誕生
二 廣播的中國化
第二節 聽覺媒介及其相互關聯
一 電話與廣播
二 留聲機、老唱片與廣播
三 錄音機與廣播
第三節 聲音媒介的傳播特性
一 不在場的在場感
二 聲音話語的個性化
三 接受的兼容性
第四節 作為一種媒介的聲音文化
一 聲音媒介的心理撫慰與情感調動作用
二 聲音媒介的娛樂性
三 聲音媒介與想象力的激發
第五節 聽覺媒介與日常生活
一 個人化生存
二 感性化思維
三 信息化交往
第五章 1933:電影·動態寫真·新都市空間
第一節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黃金期
一 1933:熱鬧的電影年
二 1905-1919:童年塗鴉
三 20世紀20年代:青春放歌
四 20世紀30年代:永恒的繁華之夢
第二節 電影:動態寫真與藝術氣質
一 動態寫真
二 藝術氣質
第三節 電影媒介孵化的電影生活
一 拍電影:一個名利雙收的行當
二 電影院:都市街頭新景觀
三 看電影:揣著什麼心理訴求
第四節 電影媒介:雜交的都市文化
一 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雜交
二 影像文化與印刷文化的雜交
第六章 1983:電視·娛樂·入侵
第一節 電視:遲來的媒介
一 20世紀80年代:電視進入尋常人傢
二 1993年:中國電視話語的一次轉型
第二節 電視的強勢及其屬性
一 電視的強勢
二 包容性:內容的博大與手段的多元
三 休閑性:跟著感覺走
四 娛樂性,悅目和有趣兒
五 無個性就是它的個性
第三節 電視與日常生活
一 時空結構與“傢”的改變
二 電視與日常消費
三 電視與日常思維活動
第七章 1995:網絡崛起·傳播革命·信息化生存
第一節 網絡崛起
一 1995:網絡傳播的重要節點
二 互聯網的影響力
第二節 網絡的傳播特徵
一 快捷性:速度的神力與悖論
二 交互性:匿名參與暢所欲言
三 全球性:網絡無地域、思想無國界
第三節 網絡與日常生活
一 從閱讀經典到閱讀信息
二 工作的得力“幫手”與惱人“幫凶”
三 從真實交往到虛擬交往
四 從齣門購物到網上購物
結語 2008:在昨天與明天的轉摺點上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越看越覺得作者的傾嚮性特彆明顯,到最後幾乎就隻剩下批判瞭,對部分媒體給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的部分著墨太少,有失偏頗。

评分

本來想查點兒資料居然看完瞭 語言思路資料都還不錯 發現分析中國自己的媒介史和傳媒思想不得不藉用西方理論,有種割裂感。但是用自己的理論不僅難度大,實際上到底是否可行,是不是得從經學文獻學語言文字學上牽強地拉扯過來?畢竟這個學科就是西化的。 ps.被後麵作者的照片和介紹唬住瞭,風格真詭異。。

评分

越看越覺得作者的傾嚮性特彆明顯,到最後幾乎就隻剩下批判瞭,對部分媒體給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的部分著墨太少,有失偏頗。

评分

越看越覺得作者的傾嚮性特彆明顯,到最後幾乎就隻剩下批判瞭,對部分媒體給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的部分著墨太少,有失偏頗。

评分

優點:1通俗,可讀性強,事例豐富,且可考證2不局限於舊的新聞史關注視角,也同等關注電影電視網絡等方麵.3重點年份事件點突齣事件的寫史方法,在新聞史上還比較獨特. 當然缺點:理論略顯不足.另外劉老師是學文學齣身,所以寫書還蠻煽情的有文學性的,這點好壞兼有吧.總之還是很不錯,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新聞史書.我終於開始覺得新聞史也不是那麼枯燥無趣.鮮活的史料現在讀起來也能會心一笑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