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2008中国的媒介嬗变与日常生活

1872-2008中国的媒介嬗变与日常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少文
出品人:
页数:380
译者:
出版时间:2010-9
价格:46.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049141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新闻传播
  • 文化、历史、社会、政治、地理
  • 研究
  • 比较文学、文学评论、文化研究、文艺理论
  • 新闻史
  • 新闻出版传播
  • 文化
  • 中国媒介史
  • 媒介嬗变
  • 日常生活
  • 文化研究
  • 社会变迁
  • 近代中国
  • 大众传媒
  • 传播学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进入近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大众媒介的崛起,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衡量文明的价值尺度,一种重塑生活的文化现实。《1872-2008:中国的媒介嬗变与日常生活》论述的正是报纸、图书、摄影、画刊、广播及其电话、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中国化”过程。时间跨度虽长,但因定格在一个个节点上,因此具体而微、生动形象,绝没有笼统飘忽之感。除了以深邃、细腻的笔触勾画出各个媒介“登陆”的具体情形及其独具的性征之外,还以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现了各种媒介对中国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层影响。该著的学术特征还表现在:一是将聚焦点集中在媒介形式上;二是重视私人生活资料的使用;三是把媒介与人的关系作为关注的核心。这些既是对传媒“内容至上”的自觉反叛,更是其不同于其他著述的个性所在。

作者简介

刘少文,在最贫困的1960年降生于最贫困的辽西土地上,又赶上家中闹分家,可谓既不占天时、地利,更不占人和。14岁随母入城,与父亲一起生活。两年后,本无知识的我却被冠以“知青”的名义赶到乡下。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人生的滑稽。此后的生活是这样:2年铁路司机学校,3年火车司炉,4年大学,3年硕士,5年大学老师,10年新闻记者,3年博士。而今就职于黑龙江大学,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业务副院长。在省级以上报纸发表过各类新闻作品约80余万字,并多次获奖。在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文学、新闻类研究文章30余篇。

目录信息

绪论
第一章 1872:报刊·理性·生活图示
第一节 报刊作为东方新宠
一 现代化之缘与中国的现代报纸
二 1872:一个标志性年份
三 《申报》的引领作用
第二节 大众商业报刊:打造新的生存空间
一 大众商业报刊的品性
二 办报办刊:新公共空间及其三代报人
三 办报与写作:一道迷人的风景
第三节 阅读报刊:沙漠中悠远的驼铃
一 从名人的回忆看报刊的影响
二 阅报社、讲报处:集体的盛宴
三 报刊广告:妙语勾勒的现代图景
第二章 1897:书香·图书馆·阅读
第一节 从传统书坊到现代出版社
一 夏瑞芳的眼力与张元济的眼界
二 “商务”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图书馆·书店·旧书摊
一 图书馆:书的繁荣与聚集
二 书店:满是智慧的诱惑
三 旧书摊:淘者的乐园
第三节 生活中的书:书广告·赏书·读书·书崇拜
一 书之广告:商而不俗、老而不衰
二 赏书:每一本都是一个独特的活体
三 书文之缘
四 读书及其动力
五 书不会消亡
第三章 1926:画刊·偶像·读图
第一节 画刊《良友》
一 《良友》创刊
二 图画:传播的革命
第二节 图画传播的嬗变
一 传播内容:从圣徒偶像到世俗众生相
二 传播方式:从虚构到纪实
三 受众:从书生到大众
第三节 摄影与日常生活
一 照相馆·画师·摄影师
二 摄影记者与纪实拍撮
三 画报、摄影展、照片:读图就是读自己
第四节 休闲摄影、明信片:自我确认与阅读他者
一 休闲中摄影的反客为主
二 明信片中的他者时光
第四章 1926:广播·电话·留声机
第一节 广播的诞生及其中国化过程
一 广播的诞生
二 广播的中国化
第二节 听觉媒介及其相互关联
一 电话与广播
二 留声机、老唱片与广播
三 录音机与广播
第三节 声音媒介的传播特性
一 不在场的在场感
二 声音话语的个性化
三 接受的兼容性
第四节 作为一种媒介的声音文化
一 声音媒介的心理抚慰与情感调动作用
二 声音媒介的娱乐性
三 声音媒介与想象力的激发
第五节 听觉媒介与日常生活
一 个人化生存
二 感性化思维
三 信息化交往
第五章 1933:电影·动态写真·新都市空间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黄金期
一 1933:热闹的电影年
二 1905-1919:童年涂鸦
三 20世纪20年代:青春放歌
四 20世纪30年代:永恒的繁华之梦
第二节 电影:动态写真与艺术气质
一 动态写真
二 艺术气质
第三节 电影媒介孵化的电影生活
一 拍电影:一个名利双收的行当
二 电影院:都市街头新景观
三 看电影:揣着什么心理诉求
第四节 电影媒介:杂交的都市文化
一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杂交
二 影像文化与印刷文化的杂交
第六章 1983:电视·娱乐·入侵
第一节 电视:迟来的媒介
一 20世纪80年代:电视进入寻常人家
二 1993年:中国电视话语的一次转型
第二节 电视的强势及其属性
一 电视的强势
二 包容性:内容的博大与手段的多元
三 休闲性:跟着感觉走
四 娱乐性,悦目和有趣儿
五 无个性就是它的个性
第三节 电视与日常生活
一 时空结构与“家”的改变
二 电视与日常消费
三 电视与日常思维活动
第七章 1995:网络崛起·传播革命·信息化生存
第一节 网络崛起
一 1995:网络传播的重要节点
二 互联网的影响力
第二节 网络的传播特征
一 快捷性:速度的神力与悖论
二 交互性:匿名参与畅所欲言
三 全球性:网络无地域、思想无国界
第三节 网络与日常生活
一 从阅读经典到阅读信息
二 工作的得力“帮手”与恼人“帮凶”
三 从真实交往到虚拟交往
四 从出门购物到网上购物
结语 2008:在昨天与明天的转折点上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本来想查点儿资料居然看完了 语言思路资料都还不错 发现分析中国自己的媒介史和传媒思想不得不借用西方理论,有种割裂感。但是用自己的理论不仅难度大,实际上到底是否可行,是不是得从经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上牵强地拉扯过来?毕竟这个学科就是西化的。 ps.被后面作者的照片和介绍唬住了,风格真诡异。。

评分

本来想查点儿资料居然看完了 语言思路资料都还不错 发现分析中国自己的媒介史和传媒思想不得不借用西方理论,有种割裂感。但是用自己的理论不仅难度大,实际上到底是否可行,是不是得从经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上牵强地拉扯过来?毕竟这个学科就是西化的。 ps.被后面作者的照片和介绍唬住了,风格真诡异。。

评分

越看越觉得作者的倾向性特别明显,到最后几乎就只剩下批判了,对部分媒体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的部分着墨太少,有失偏颇。

评分

优点:1通俗,可读性强,事例丰富,且可考证2不局限于旧的新闻史关注视角,也同等关注电影电视网络等方面.3重点年份事件点突出事件的写史方法,在新闻史上还比较独特. 当然缺点:理论略显不足.另外刘老师是学文学出身,所以写书还蛮煽情的有文学性的,这点好坏兼有吧.总之还是很不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新闻史书.我终于开始觉得新闻史也不是那么枯燥无趣.鲜活的史料现在读起来也能会心一笑呀.

评分

越看越觉得作者的倾向性特别明显,到最后几乎就只剩下批判了,对部分媒体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的部分着墨太少,有失偏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