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台湾云林人,一九五八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特聘研究员,其间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并于二○○四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编《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时代:张灏院士七秩祝寿论文集》(台北:联经,2007)等书。
本书探讨了从道光到1930年代约一百年间的思想学术变化中的几个问题,对这一段历史中比较为人所忽略的层面做了一些研究。
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 “旧典范的危机”,作者考察了方东树、邵懿辰、汪士铎、太谷学派等各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变化,以描绘出晚清内部的思潮变动,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细察说明“从道光以来,中国思想界便进入不安定期,每一种学问都因内外的挑战,而产生了分子结构的变化。它们催化了后来一些范畴性的转变。”以此为张本,作者在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和反传统的复杂关系,在第三部分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中,讨论了后科举时代从“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这些知识分子建立新“学术社会”的努力以及这个新“学术社会”的命运……
这一节同样精彩。在论述康有为、廖平这些清代今文家的活动时,王汎森先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任何时代的人在考察经典是否具有活力时,都会关注经典是否“关联呼应”当时的境况。不过,这种“关联呼应”是有一定的途径和分际的。一方面,要利用符合当时境况的概念工具阐释经...
评分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11-05 文/陈嫣婧 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与梁启超率同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要求革新体制,后“百日维新”失败,康梁逃亡海外。时隔16年,孙中山以“三民主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大概连康梁都想不到,君主立宪的梦想尚未...
评分第一节“旧典范的危机”中: 第一节以方东树及桐城文派对清代考据学的反动为例说明汉学失去现实关照的内在危机;第二节以邵懿辰“秦焚而经书未尝缺”的惊天之论为例说明清季社会政治动乱对经典诠释的影响;第三节以 中下层士大夫创立太谷学派,通过将儒家学说组织化、宗教化来...
评分从清代后期到抗战爆发这百年间的历史,过去无论是研究还是阅读都远远谈不上热门,而现在,由于有了一大批重要学者和许多高质量论著的出现——当然,我们立即会想到桑兵、罗志田、茅海建、杨奎松等学者的名字——近代史特别是近代思想与学术史已经成了显学。在这一显学日益扩张...
评分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11-05 文/陈嫣婧 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与梁启超率同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要求革新体制,后“百日维新”失败,康梁逃亡海外。时隔16年,孙中山以“三民主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大概连康梁都想不到,君主立宪的梦想尚未...
现在比较喜欢茅老师那种写法。思想史总有点提不起精神。
评分搞中国史的,文笔一般都不错,这个尤其好。思路也相当合口味。骂汉学的几篇,很有点骂我们妄想搞西欧中古的,呵呵,心思凑巧,福至心灵吧~
评分对延安文化问题有兴趣的话,也应该看这本书以寻思根源。这本史学书,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政治,让人怀疑大陆版是不是有极个别的删改之处。旧版是删得够狠,新版尺度已经较大。书中错别字还是有一些。
评分对延安文化问题有兴趣的话,也应该看这本书以寻思根源。这本史学书,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政治,让人怀疑大陆版是不是有极个别的删改之处。旧版是删得够狠,新版尺度已经较大。书中错别字还是有一些。
评分竟然觉得好烂啊,就是预设一个简单粗暴非此即彼的结论,然后找学术八卦往里头填嘛……牛大师我又进步了对不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