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如何成为穷人、被看做穷人,取决于与他们同在的“我们”——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如何赞许或者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这些“如何”投射了关于我们自身的现实。
当生产者的社会转变为消费者居多的社会,穷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成为穷人”曾经的意义来源来自于失业,今天,它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的困境。
鲍曼在本书中回顾了工作伦理的起源,现代社会的转变,福利状况的影响和穷人被社会化生产以及文化界定的新路径,并提及穷人与贫穷可能的未来。他勾勒出在当代穷人的故事里被忽视、过度解读和被隐藏的部分,并试图回答:贫穷能够用普遍公认的方法来对抗和征服吗?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 ) 当代西方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研究领域中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英国利兹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社会学教授。他在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时所提出的许多精辟论述都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人们学术讨论的焦点以及理解当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全球性社会变迁的重要灵感来源。
著作有:《作为实践的文化》,《立法者与阐释者》,《自由》,《现代性与大屠杀》,《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现代性与矛盾性》,《后现代性的通告》,《后现代伦理学》,《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寻找政治》,《流动的现代性》,《共同体》,《个体化社会》,《被围困的社会》,《废弃的生命》,《作为实践的文化》等。
看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当时正好看了日本某左翼导演的一部电影,讲的是消费社会里年轻人被经济高层玩弄的故事,看了电影再想想这本书,有开悟的感觉,你的梦想是什么?房子?车?奢侈品?如果是其中一种,恭喜你,你已经被消费社会的规则奴役,对社会形态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了...
评分由于民族国家曾经的创伤绝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抹平,因此中国读者对一些语词有本能的敏感,当年一本《现代性与大屠杀》,使笔者记住了英国人齐格蒙特•鲍曼。像大多数当代西方思想家一样,老先生在这本新译出来的著作《工作、消费、新穷人》中频繁使用诸如“前现代”、“后工...
评分大约在年初的时候,《第一财经周刊》曾经做过一次“我是穷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公司人都认为自己是穷人,不但没钱,同时也极度缺乏安全感,理所当然,我们把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一个判断标准,这也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穷人的定义。 但现在,你有必要了解一个新的穷...
评分原文地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52/journal_park399.htm 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转自台湾《文化研究月报》 (台湾译作“工作、消费与新贫”,此文中未作改动) 零、前言 我家的旧书房至今仍放着一个塑料收纳箱子,上面贴着一张纸,用彩色笔涂...
评分这本书更多是站在有社会福利的欧美社会来说的。 作者对于穷人的定义,是没有办法去利用自己剩余价值的人。 底层穷人,居无定所,在大街上吸毒酗酒的,乞丐。 一般穷人,辍学的,年级轻轻不去工作在家吃穿不够的人。 现在的社会不同于一百年前的非机器社会,那个社会,听音乐...
破而无立多容易…译得欠佳
评分当社会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本来还能成为简答劳动生产力的穷人就开始一无是处了,福利社会开始瓦解,穷人很大概率会被隔离,只有自发性节俭才是阻挡贫困的有效途径。。。><作者你是这个意思吗?
评分no Foucault, no Bauman.
评分万象流动,一气呵成。“新穷人”,或曰底层阶级如何被消费社会创造出来?又如何被辨识为他者?全新的工作伦理有什么变化?鲍曼给你答案。
评分本来以为是分析为什么会贫穷 但是却以一个更大的视角来讲社会架构对一个人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