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研究和著作涉及中國電影史、中國現/當代視覺文化、全球化下的知識產權論述、文化政策以及創意經濟。她曾於2003年取得中文大學頒發的傑出青年學者獎項,以及2008年的中文大學卓越研究獎。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研究香港電影在近年的發展和境遇,探討電影文本、電影工作者和電影工業的不同嘗試和進退失據的困境。通過對香港電影多角度的閱讀,本書特別着眼於香港本土身分在全球跨國電影和大中華跨境製作中的掙扎和探索。在一片蕭條和衰敗的氣氛中,這個工業還有着 驚人的柔韌性和生命力。究竟現在的香港電影是黃昏遲暮,還是冲在重生的當頭?本書希望把當中的複雜性呈現出來,也希望從一個微觀和在地的角度,重新探討電影和社會的關係,呈現香港文化的意義和潛質。
中國左翼電影︰讀彭麗君《在電影中建立新中國》 作者:白瞄 以往在看孫瑜的《小玩意》(1933)和《大路》(1935),或吳永剛的《神女》(1934),又或袁牧之的《馬路天使》(1937),若不是以導演作品角度去回顧,就是以演員為主的回看。若單看這些電影,或許未必能立時看出,...
评分- 也許是太久沒有看過那麼'理論化'的電影書藉, 看起來竟有點吃力。看來自己與學院的距離, 是越來越遠了。 - 比起坊間的電影評論, 作者的理論基礎紥實, 視覺也更多元, 在拉開'後九七香港電影'的討論上, 確實添上了不少新的視覺, 不只是針著港人身份認同與港片/合拍片等議題. -...
评分 评分- 也許是太久沒有看過那麼'理論化'的電影書藉, 看起來竟有點吃力。看來自己與學院的距離, 是越來越遠了。 - 比起坊間的電影評論, 作者的理論基礎紥實, 視覺也更多元, 在拉開'後九七香港電影'的討論上, 確實添上了不少新的視覺, 不只是針著港人身份認同與港片/合拍片等議題. -...
评分以为十年前的分析文本会“过时”,意想不到依然感觉“超前”,很期待增订本!
评分关于后97时代香港电影的论述,这本书是我看过所有学术书籍加论文里最能认真阅读加汲取营养的一本。
评分看导论看得几近落泪……那种无奈和悲观,唉……香港文化的衰落真是看在眼里的。果然刀子要切到肉上才能感觉到疼。
评分深入浅出间,功力自显。
评分http://t.cn/zj7j1Iv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