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師學國學:讀書指南》是梁啓超先生《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和《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之閤集。前者介紹中國基本典籍,說明各書特點、讀法,文字淺顯簡明。後者為他在清華學校教授“群書概要”的講稿,印行前就已“各處紛紛函索傳鈔”,深受青年學生歡迎;對《論語》、《史記》、《左傳》、《詩經》等經典進行瞭係統介紹,對諸書作者、成書年代及過程、內容真僞及篇次、價值及讀法、校釋書優劣等問題一一細究,予人以翔實有用的指導。
梁啓超先生談瞭許多切身的讀書經驗,直到今天仍然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啓發意義。此次齣版,附錄收入《治國學的兩條大路》等四篇文字,希望有益於讀者。
读书指南 一直觉得,读书就像探索世界,开始是在自己周围,一点点展开周边,忽然有一天有了地图,打开一片天地,又遇见另一片地图,地图和地图之间连起来,越来越广阔。地图上的很多领域,因为时间,因为距离,因为险阻…总有很多地方自己是到不了的。但一张完整的地图,就是让...
評分最近不知怎的看上了国学,准确的说是中国古典文学(国外的暂时还没时间去细读),但是单单从任公治学的严谨程度上这本书也就所非常值得推荐。记性不好,文中的内容就不写了。对于古人的评价应该说是不偏不倚,有自家之言。
任公是個可愛的人,讀書也講興味,又說“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趣味”,實在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本冊所收,雖屬普及,也時有己見,所列書目都相當中肯,分熟讀和瀏覽,同一書內又按篇章分為等次,比之鬍適,更為人考慮,所謂不是圖書館必備而是必讀書目,正在於此。又所附幾篇講稿也頗有意思。任公論讀書之用,不僅著眼於學術研究,更著眼於修養受用,前者乃文獻的學問,而後者乃德性的學問,為學之指歸,仍在於後者。往年老師曾說以學養德,此學最是養人,正同於此。又論具體方法,則標舉極笨極麻煩之鈔錄與筆記,並時於文中指點,譬如《春鞦大事錶》《廿二史劄記》《東塾讀書記》等均以此法成之,雖屬舊法,極其必要。又謂讀書有精讀,有泛覽,前者須心細,後者練眼快。諸如此類,誠可謂深知甘苦、度人金針之言。
评分看完之後覺得真想勻一些自己的壽命給梁任公,隻求他再活幾年TAT
评分(1)讀書觀: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這纔叫做真正的讀書,這纔是不失讀書之本意。(2)學習方法:凡欲徹底瞭解一傢學說,最好標舉若乾問題為綱領,將全書中關涉此問題之語句,悉數鈔錄,比較鈎稽以求其真意之所存。(3)讀書方法: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麼方法呢?是鈔錄或筆記。”(4)“一張書目名字叫做“國學最低限度”,裏頭有什麼《三俠五義》《九命奇冤》,卻沒有《史記》《漢書》《資治通鑒》,豈非笑話?若說《史》《漢》《通鑒》是要“為國學有根柢的人設想”纔列舉,恐無此理。若說不讀《三俠五義》《九命奇冤》,便夠不上國學最低限度,不瞞鬍君說,區區小子便是沒有讀過這兩部書的人。我雖自知學問淺陋,說我連國學最低限度都沒有,我卻不服。”
评分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鈔下來。資料漸漸積得豐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他,便成為一篇名著。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熟的,一類是瀏覽的。因為我們一麵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麵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諸經、諸子、四史、通鑒等書,宜入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他,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纔讀彆部,想鈔錄的隨讀隨鈔;另外指齣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頁,遇有想鈔錄的,也俟讀完再鈔,當時勿窒其機。
评分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鈔下來。資料漸漸積得豐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他,便成為一篇名著。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熟的,一類是瀏覽的。因為我們一麵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麵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諸經、諸子、四史、通鑒等書,宜入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他,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纔讀彆部,想鈔錄的隨讀隨鈔;另外指齣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頁,遇有想鈔錄的,也俟讀完再鈔,當時勿窒其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