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原名冯鍾璞,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一九二八年七月生于北京,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报刊编辑。一九八一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一九八八年退休。一九四○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三生石》、《四季流光》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废墟的召唤》、《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及童话、短诗和译作多种。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谨严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蒐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
在那个特殊的动乱年代,躁狂的年轻人给她头戴纸糊的高帽子,上面大书几字:“冯友兰的女儿”——这个给她无限浸养和荣光的身分——何时何故就成了她的罪名了呢?据宗璞自己回忆,当日回家如果手上有安眠药,肯定就赌气全部服用了。后来转念一想,是冯友兰的女儿有什么罪? 没错...
评分那一代学人经历过很多事情,如南迁,抗战,内战,反右,文革等等,我们今天的读者很难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现在凭借纸上获得的一些信息去评论他们有时候是有失公允的。不如,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象,在求全责备之中,多一份宽容。
评分这本书的初衷,无非是想还历史一个清白,强调在那样的年代,知识分子之独立人格被剥夺, 是人间最大悲剧,借此,宗璞为父亲做个辩解:冯友兰是为时代所裹挟,亦是身不由己。 我倒觉得,全无必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冯老有缺点,有失误,或者被迫不得已,历史都会给他公平...
评分——谨以此文纪念冯友兰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风雨飘逝,时光流转,冯友兰这颗中国哲学史上的熠熠大星,永远地离开唐河祁仪,离开燕南园的三松堂,离开浮躁多事、喧嚣连天的学界,已然二十年矣。 我有时在想,冯友兰,其实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特例,存在于世间,...
评分这本书的初衷,无非是想还历史一个清白,强调在那样的年代,知识分子之独立人格被剥夺, 是人间最大悲剧,借此,宗璞为父亲做个辩解:冯友兰是为时代所裹挟,亦是身不由己。 我倒觉得,全无必要,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冯老有缺点,有失误,或者被迫不得已,历史都会给他公平...
此乃泼妇骂街之作 看看评价何兆武的那篇逻辑真是被狗吃的了
评分这本书是个杂集,以冯友兰儿子宗璞的回忆录为主,捎带了几篇冯先生自己的演讲稿、随笔,几篇他人的评价……散碎得很,算不得一本书。我也就随便一翻,没看完。感觉出版社借着《中国哲学简史》的东风,趁机捞一票。
评分女儿不如女婿
评分读一篇看得眼泪纵横。读两篇就诶重复了,越读就越……冯的中国哲学简史实在是年轻时候超喜欢的。那几篇回应教育部的信也写得动人不已。尽管有人评价他始终是“忠君”思想,永远都只是士大夫的求仕辅贤之心,但能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即使是求仕之心,也总是好的吧。即使是软弱的,但总归是善的软弱。然则这本书实在有些用力过度,当然该说的事实要讲,但真正情况如何,千百年后自有公论,自己用力过度,难免有些太小家子气了。可惜。可惜。
评分让女儿写父亲,必然不能客观。书中的某些细节还是很有趣的,再次表达对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羡慕和敬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