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895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冯家是河南当地望族,父亲曾中光绪戊戌科进士,伯、叔均是秀才。幼年入私塾课业,归家则从母亲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入学后转文科哲学门。1918年冯友兰由北大毕业,工作一段时期,于1920年初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利奇、蒙太格等名家。次年,于哥大哲学系宣读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192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回国。

回国后冯友兰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应罗家伦校长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秘书长。1929年起任清华哲学系主任,1931年起,任清华文学院院长,直至1949年。西南联大期间,任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在三十年代先后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在三十-四十年代,出版《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初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

1933-1934年,冯友兰曾赴英国讲学,赴欧洲大陆考察。回国后分别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题为“在苏联所得之印象”、“秦汉历史哲学”之讲演,宣传唯物史观,对苏联与社会主义抱好感。因此曾遭逮捕。1946年应邀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讲中国哲学史,并接受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1942年冯友兰已经是教育部部聘教授,1948年又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在1948年底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离开后,冯友兰任校务会议临时主席,维持清华日常工作。

从1950年8月开始,国内哲学界展开了对冯友兰哲学的批判,当年10月,他开始对自己的批判。在1949年以后的十余年里,他写作主要内容是忏悔,首先是对他在40年代所写的书的忏悔,并在忏悔中重新研究中国哲学史,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文革中冯友兰遭受种种-迫害,苦不堪言。后因毛泽东发表有关指示,处境略有改善。为了生存下去,写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他响应毛的号召,参加“批林批孔”运动,批判自己的尊孔思想。在“粉碎”以后,他开始觉醒,回归自我,1979年毅然抛开“文革”前已出版的两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以84岁高龄从头开始写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1990年夏,冯友兰终于完成毕生宏愿,年登95完成《新编》的全部写作。当年11月26日,他带着欣慰离开了尘世。

出版者: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冯友兰
出品人:
页数:278
译者:
出版时间:1999-8
价格:23.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803087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冯友兰 
  • 哲学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中国 
  • 历史 
  • 中国哲学史 
  • 陈鬼之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儒生所发出的豪言壮语,也正是冯友兰先生以84岁高龄着手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写作的根本动力。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新见迭出,每与时论不合。这种独立思想的精神尤其表现在第七卷也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写作当中。作者生前已经预料到是书出版会遭致多方面的阻力,他在该书的《自序》当中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从是书杀青之日到去年大陆版本问世,已经过去了九个年头。作者采用静观之眼,深刻剖析戊戌变法以后中国社会实践的哲学根源,发人之未发。比如,他提到“拨乱反正”这个概念,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去阐释:“拨乱者,即拨极左思潮之乱,反正者,乃反新民主主义之正。”作者指出,毛泽东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空想的,它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空想部分。作者认为,讲统一、讲中和,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人类是最聪明和最富理性的,不会像毛泽东认为的那样“仇必仇到底”,终将按照“仇必和而解”的方向发展下去。后面这种思想,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思想界的进程。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很早以前曾经看过一些关于宗璞和杨绛的互相攻汙,大家争辩的焦点其实就是冯友兰的为人。 冯友兰到了晚年是否认了自己的很长一段岁月的,这从他在《新编》的序言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对于一位浸淫于中国哲学数十年,并且取得极高学术地位的人来说,要写出一本描述旧邦哲学理路...  

评分

冯友兰先生在四十年代被美国人誉为最顶尖的中国知识分子,这个“顶尖”主要是指冯先生的学术造诣和作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尖峰地位。 他的书我读得不多。但酷爱他的《中国哲学简史》,看了很多遍都觉有新意。这本《中国现代哲学史》更是于无声中听惊雷,...  

评分

上大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到冯友兰先生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可惜学力不足,没看几页,跟初学古典吉他那会对《伟大的独奏》《大霍塔》这样的大曲子只能弹奏其中片段一样,只恨自己水平太低。在冯先生两卷本的哲学史著作出版之前,有谢无量的六卷本一册...  

评分

冯友兰先生在四十年代被美国人誉为最顶尖的中国知识分子,这个“顶尖”主要是指冯先生的学术造诣和作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尖峰地位。 他的书我读得不多。但酷爱他的《中国哲学简史》,看了很多遍都觉有新意。这本《中国现代哲学史》更是于无声中听惊雷,...  

用户评价

评分

毛泽东的思想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学的,第二阶段是空想的,第三阶段是荒谬的。”

评分

期待老先生在最后对当代思想某些评价才读了这本书

评分

冯友兰,北大哲学教授,民国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史家。本书是新编中国哲学史的第七卷,因为内容涉及到本朝,所以被禁止出版,后来独立以现代哲学史为名,在广东出版社单独出版。本书内容是从晚清至民国及今的哲学家和政治家的评述,本书第1章绪论部分是分析全书的理论方法。在此之后,以晚清民国新文化运动,社会论战,毛泽东思想,新儒家。在他看来,晚清以来的中国思想主要是进行改革和革命,在改革和革命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不同的学术思想的流派。主要是激进的革命主义和改良和保守思想。晚清的章太炎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派,而康有为则是改良派。民国以后,孙中山是对中国革命理论进行总结革命家,蔡元培则是在思想文化上推动中国革新的教育家。在新文化时期,梁漱溟和胡适则是相对的保守。而陈独秀李大钊则是激进的革命。毛思想与新儒家是两极。

评分

P244哲学家对于哲学中的主要概念,不仅要有理智的理解,而且要有直觉的感受。概念与直觉不可偏重,也不可偏废,理学和心学的分歧,其根源就在于此。理学偏重分析概念,心学偏重运用直觉。鹅湖之会两派互相批评,心学认为理学支离,理学认为心学空疏。理学偏重分析概念,由此而流之于解释文字,考订篇章,离开精神境界的修养越来越远。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P254现代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张载“仇必和而解”VS马克思主义“仇必仇到底”)这个方向发展的,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所需要的时间必须以世纪计算。联合国可能失败。如果它失败了,必将还有那样的国际组织跟着出来。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评分

其实很简略,就是稍微把老毛子评价了一下,名气大,其实很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