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儒生所发出的豪言壮语,也正是冯友兰先生以84岁高龄着手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写作的根本动力。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新见迭出,每与时论不合。这种独立思想的精神尤其表现在第七卷也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写作当中。作者生前已经预料到是书出版会遭致多方面的阻力,他在该书的《自序》当中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从是书杀青之日到去年大陆版本问世,已经过去了九个年头。作者采用静观之眼,深刻剖析戊戌变法以后中国社会实践的哲学根源,发人之未发。比如,他提到“拨乱反正”这个概念,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去阐释:“拨乱者,即拨极左思潮之乱,反正者,乃反新民主主义之正。”作者指出,毛泽东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空想的,它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空想部分。作者认为,讲统一、讲中和,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人类是最聪明和最富理性的,不会像毛泽东认为的那样“仇必仇到底”,终将按照“仇必和而解”的方向发展下去。后面这种思想,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思想界的进程。
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895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冯家是河南当地望族,父亲曾中光绪戊戌科进士,伯、叔均是秀才。幼年入私塾课业,归家则从母亲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入学后转文科哲学门。1918年冯友兰由北大毕业,工作一段时期,于1920年初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利奇、蒙太格等名家。次年,于哥大哲学系宣读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192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回国。
回国后冯友兰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应罗家伦校长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秘书长。1929年起任清华哲学系主任,1931年起,任清华文学院院长,直至1949年。西南联大期间,任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在三十年代先后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在三十-四十年代,出版《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初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
1933-1934年,冯友兰曾赴英国讲学,赴欧洲大陆考察。回国后分别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题为“在苏联所得之印象”、“秦汉历史哲学”之讲演,宣传唯物史观,对苏联与社会主义抱好感。因此曾遭逮捕。1946年应邀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讲中国哲学史,并接受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1942年冯友兰已经是教育部部聘教授,1948年又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在1948年底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离开后,冯友兰任校务会议临时主席,维持清华日常工作。
从1950年8月开始,国内哲学界展开了对冯友兰哲学的批判,当年10月,他开始对自己的批判。在1949年以后的十余年里,他写作主要内容是忏悔,首先是对他在40年代所写的书的忏悔,并在忏悔中重新研究中国哲学史,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文革中冯友兰遭受种种-迫害,苦不堪言。后因毛泽东发表有关指示,处境略有改善。为了生存下去,写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他响应毛的号召,参加“批林批孔”运动,批判自己的尊孔思想。在“粉碎”以后,他开始觉醒,回归自我,1979年毅然抛开“文革”前已出版的两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以84岁高龄从头开始写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1990年夏,冯友兰终于完成毕生宏愿,年登95完成《新编》的全部写作。当年11月26日,他带着欣慰离开了尘世。
当年是为了凑单买了这本书。这是冯友兰在生命在生命最后两年写下的著作,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前六本应该是一体的。据说是因为其中对泽东同志的评价,导致这本第七卷迟迟未在大陆出版。不过现在应以解禁了。这本书和大多数现代哲学史一样,对在民国以来重要的社会思潮和重要人物思...
评分中国哲学一直是个杂糅,其中伦理学和政治学过多,本体论、逻辑学等等传统科学内容较少。中国哲学史亦然。 冯友兰的特点很鲜明,即是自身立场不够坚定,也可以说骨气稍差,但充满学习与妥协精神。本书即体现了这一特点。书中杂糅并包,对于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能有如此强记之...
评分诛心三十年,判断力依旧。较之贞元六书,显示出了更开阔的现实判断力。对建国后宪法的性质变迁、大跃进与文革的缘起等事件的分析,乃少有的洞见,有拨云见日之慨;对现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与政府性质的结论与对政改的预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也许只有在...
评分诛心三十年,判断力依旧。较之贞元六书,显示出了更开阔的现实判断力。对建国后宪法的性质变迁、大跃进与文革的缘起等事件的分析,乃少有的洞见,有拨云见日之慨;对现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与政府性质的结论与对政改的预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也许只有在...
评分很早以前曾经看过一些关于宗璞和杨绛的互相攻汙,大家争辩的焦点其实就是冯友兰的为人。 冯友兰到了晚年是否认了自己的很长一段岁月的,这从他在《新编》的序言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对于一位浸淫于中国哲学数十年,并且取得极高学术地位的人来说,要写出一本描述旧邦哲学理路...
P244哲学家对于哲学中的主要概念,不仅要有理智的理解,而且要有直觉的感受。概念与直觉不可偏重,也不可偏废,理学和心学的分歧,其根源就在于此。理学偏重分析概念,心学偏重运用直觉。鹅湖之会两派互相批评,心学认为理学支离,理学认为心学空疏。理学偏重分析概念,由此而流之于解释文字,考订篇章,离开精神境界的修养越来越远。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P254现代历史是向着“仇必和而解”(张载“仇必和而解”VS马克思主义“仇必仇到底”)这个方向发展的,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所需要的时间必须以世纪计算。联合国可能失败。如果它失败了,必将还有那样的国际组织跟着出来。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评分其实很简略,就是稍微把老毛子评价了一下,名气大,其实很一般。
评分中哲史,现代
评分期待老先生在最后对当代思想某些评价才读了这本书
评分疑似阉割,通篇都带着一股中学历史课本的调调…… 且错字极多,尤以陈独秀章、金岳霖章及冯友兰章为甚,常以“底”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