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翻译巨匠林少华品评村上春树的唯一专著!
首次最细致、最深刻地揭秘村上春树的文学世界!
灵魂的自由是村上春树始终不懈的精神追求,也是本书贯彻始终的主调。
作者林少华,从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浸淫村上文字已达20年之久。他总共翻译了村上38部作品,是中国翻译村上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本书除了品评村上每篇作品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心灵信息和精神趋向外,还连续提取了其较为典型的生活细节和创作思想的变化轨迹。纵向读之,未尝不可视为村上传略和创作谱系;横向读之,又是相对独立的文本解读或作品各论。
语言动人心弦、平缓舒雅;既有深到作品灵魂的剖析,又有浅到表面词句的锤炼。是一本自开始阅读瞬间就能让人忘却现实时间、不忍释手的评论词话。
林少华,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祖籍山东蓬莱,生于吉林九台。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曾在暨南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外国文艺》编委等职。居青岛。著有《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乡愁与良知》等。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及《心》《罗生门》《金阁寺》等日本名家之作凡五十余种,广为流布,影响深远。无论翻译或创作,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始终是其明确的指向和追求,笃信美的不二与永恒。
新京报整版专访林少华 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484543 村上春树写了三十年,林少华翻译他的书翻译了二十年。他们算不上现实生活里的至交,因为没有平均10年才见一面的“至交”。但是他们有一种神交,似乎已经通过文字向华语世界里的人们传递着、蔓延着。...
评分杜冰 灵魂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本质,自由是一个人称之为人的至高追求。“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没有灵魂的自由和没有自由的灵魂一样残缺悲哀。 在我面前,摆着一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为了灵魂的自由》,这部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村上春树的文...
评分寻找——是村上春树的文学主题之一。村上作品中的主人公“我”通常总是在寻找某样东西。《1973年的弹子球》中的“我”在寻找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中的“我”在寻找带有星状斑纹的褐色绵羊;《奇鸟行状录》中的“我”在寻找失踪不知去向的妻子。当我们在阅读村上作品的同...
评分新京报整版专访林少华 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484543 村上春树写了三十年,林少华翻译他的书翻译了二十年。他们算不上现实生活里的至交,因为没有平均10年才见一面的“至交”。但是他们有一种神交,似乎已经通过文字向华语世界里的人们传递着、蔓延着。...
评分新京报整版专访林少华 http://epaper.xkb.com.cn/view.php?id=484543 村上春树写了三十年,林少华翻译他的书翻译了二十年。他们算不上现实生活里的至交,因为没有平均10年才见一面的“至交”。但是他们有一种神交,似乎已经通过文字向华语世界里的人们传递着、蔓延着。...
對我來説 看過的每一本村上的書 都是林少華的寫作.
评分多年后再次接触村上,居然是通过这本评论集为引子;林少华的翻译雅致,但还是更喜欢赖明珠朴实的风味;所谓文学评论这种东西,要么没什么深度、不痛不痒,要么过度阐释、多少荒谬,总之是件相当尴尬的事,评论固然有其意义,但我不喜欢脱离作家与读者的个人生活去看待作品,因为故事始终是要和人的经验结合起来才具有意义,它首先是个人性的,其次才是社会性的,何以论起来每每都是广阔的社会命题而少个人情愫的感悟?这是一种回避抑或文以载道的积习?可能兼而有之,我不怎么欣赏。对文体的剖析是最有意义的部分了,简洁、平淡,欣快的节奏、易于阅读,但又充满后现代的慵懒与蓝调……不多说了,这书大部分内容是集合翻译作品的序,多少有种被骗的感觉,后面几篇访谈和村上在以色列领奖的演讲算是少数看点。
评分序言合集
评分译者看原著,林对于村的了解是多于我们的,对于翻译者来讲,于原文的再诠释需要对于原文原著者有很深沉的把握,书中引据也很多,做语言工作的人都比较细致。以前看过一些村的作品,林也提到了因为删减或者没有出版等原因,讲述了一般读者为什么不能看到村全貌的原因。
评分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