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纪实重磅推出
村上春树转型力作
追踪地铁沙林事件事实真相
深刻反思“责任回避型”封闭的日本社会
-
1995年3月20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事件发生后,村上春树亲自花了一年时间,面见亲历事件人士,进行录音采访,加以必要的文字加工,集结整理成这部《地下》 。这是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也是村上春树首部非虚构类作品,意义重大。
《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之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对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的深刻反思。
《1Q84》是《地下》的遗址。始自《地下》并不断发展的物语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诸实践,但并未充分实现。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下》比《1Q84》更成功。
-
读罢胆战心惊……村上春树编织的这个真实故事,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正常人遭遇反常现实的状况。
——《星期日论坛报》
强大的观察力……生动地记录下了暴力与恐怖。
——《柯科斯评论》
村上春树(MURAKAMI HARUKI)1949(昭和24)年生于京都。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1979年以《且听风吟》(群像新人文学奖)登上文坛。主要长篇小说有《寻羊冒险记》(野间文艺新人奖)、《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谷崎润一郎奖)、《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奇鸟行状录》(读卖文学奖)、《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1Q84》(每日出版文化奖)等。另有《神的孩子全跳舞》、《东京奇谭集》等短篇小说集、随笔集、游记、翻译作品等诸多著作。在海外也获得多项文学奖项,2006(平成18)年凭《海边的卡夫卡》获(捷克)弗兰茨•卡夫卡奖、凭《盲柳睡女》(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获(爱尔兰)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2009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2011年加泰罗尼亚国际奖、2016年安徒生文学奖。
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之后9个月,村上春树开始了这个为期一年的项目:尽可能地采访这一事件的亲历者,将他们的讲述写下来集结成册,名为《地下》。 2008年有一部电影叫《二十四城记》,副题是“中国工人访谈录”,讲述了国企转制中的个人历史与遭...
评分书中所写的受访者,往往会强调这么两种情况:那天毫无特殊,本人如往常一般出门上班,搭上同班地铁的同一节车厢,就像饿了便想吃饭一样正常;另一种则是,按本人平时的习惯,是不会搭上那一班车或者那一节车厢的,但是那天由于某种原因偏巧就出现在了那里而受到波及。 ...
评分先说题外话,最近的几本林译村上,新出版的《地下》以及新版本的几本随笔,都让我们看到上海译文的慌张,连续四本两部书的版权给了南海,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南海和翻译确实在进步的施小炜,无论是着急的上海译文,还是寂寞(也许)的林少华,都做了一些有趣的举动。序言的分析诚...
评分书中所写的受访者,往往会强调这么两种情况:那天毫无特殊,本人如往常一般出门上班,搭上同班地铁的同一节车厢,就像饿了便想吃饭一样正常;另一种则是,按本人平时的习惯,是不会搭上那一班车或者那一节车厢的,但是那天由于某种原因偏巧就出现在了那里而受到波及。 ...
评分1.可能因为都是关于普通人的第一手的采访,而且采访离事发的日子已经有一段时间,内容有很多趋同重复的,而且感受已经归于平淡,阅读感受相对无聊。但是非常敬佩村上的这个采访计划。本书提供的一个微观视角非常好,只是此书大概需要配合别的社会学的宏观的调查阅读才能显现它...
一九九五年的日本注定是难忘的,地震摧毁了日本抗震施工技术的神话,沙林终结了日本社会治安的神话,两者构成了日本战后最惨重的天灾人祸。三月二十日,有的人早起了,有的人磨蹭晚了,有的人继续按着原本的节奏出门,他们都在地铁上遭遇了沙林,一命呜呼或者落下一辈子的后遗症——有时候命运的无常就在于你控制不了,你不知道你的作为和不作为,在那么一瞬间会改变怎样的一生。而许多相伴而来的,并不是肉眼能看到的(所谓没有标记的噩梦),恰是一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长期折磨,又一次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沙林毒气事件之前不久,松本已发生过类似的,然而无论是地铁、警察抑或是医院,都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教训,突发事件应对的集体缺失,导致了事件后果的扩大化。机制与个体的双向失灵,和每个鲜活的个体,都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被称为村上的转型之作 在此之后创作了《1Q84》 好像人们觉得他从之前那个看起来在意小资情节的作家 发展到了具有社会责任感并实践它的行动派 三月的那天上午 大家一如既往乘坐地铁 未曾想到遭遇沙林事件 在这之后 大家成为受害者的代名词 遭受社会的舆论压力 于是人们试图找出始作俑者 好多人却发现好像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痛恨麻原彰晃 实在无法理解那个教派的所作所为 作为小说家的村上 旅居国外多年 他在后记里头说 他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 甚至可以用放逐这样的词来形容 他累积了许多“物语” 用个人所持有的物语去试图理解他者营造的物语 他隐约觉得应该返回日本 了解日本的那时候 决定访问沙林事件的受害者 毕竟事实的力量—这是最大的要素
评分村上关于1995年3月20日的日本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印象较深刻的是和田荣二及明石志津子两位。受害者的证言大同小异,然而对于不同的个体及家庭,那是一道道深浅不一触目惊心的划痕。后记里对于此侧彼侧镜面说、个人与体制、自己的物语与别人给予的物语、记忆的相对性及日本体制的混乱的描述相当深刻及有想法,虽然读起来略拗口。
评分看了近一半,后面读起来感觉上趋于重复
评分村上关于1995年3月20日的日本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印象较深刻的是和田荣二及明石志津子两位。受害者的证言大同小异,然而对于不同的个体及家庭,那是一道道深浅不一触目惊心的划痕。后记里对于此侧彼侧镜面说、个人与体制、自己的物语与别人给予的物语、记忆的相对性及日本体制的混乱的描述相当深刻及有想法,虽然读起来略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