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莉,瑞典文的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Cecilia Lindqvist),教授、作家、摄影家和汉学家。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学读书,同时在北京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师从王迪等人,并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著名古琴演奏家的指导。1971年起在瑞典担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曾数十次访问中国。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1989年出版《汉字王国》,深受关注;2006年出版的《古琴》,是她的又一部耗费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
这是一个关于古琴的故事,是一个瑞典汉学家深入古琴世界的经历和体会。它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更有关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关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甚至是我们应当怎样生活的解读。
我轻轻地拨动其中的一根弦,它便发出一种使整个房间都颤动的声音。那音色清澈亮丽,但奇怪的是它竞也有种深邃低沉之感,仿佛这乐器是铜做的而不是木制的。在以后的很多年,正是这音色让我入迷。从最轻弱细腻的泛音——如寺庙屋檐下的风铃——到浑厚低音颤动的深沉。
小时候会幻想,突然成为谁,或者换到谁的生活里去。 现在已经不想了。 因为即使身居其位,没有长时间磨砺出的心态、气场,不会为这些得到而欢喜,更多的是忐忑。自己无法掌控的生活,带给自己的最终反而是毁灭。 相比起来,“在上坡的路上”更加迷人,经历过得疲惫、力竭、哭泣...
评分原文发表于https://mp.weixin.qq.com/s/2NAr47-L1xI86_CJD4YLzw 文/王超然 1961年隆冬时节,28岁的瑞典姑娘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随外交官丈夫来到北京。途经莫斯科时,苏联音乐家阿伦德教授建议她去中国学习能够“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古琴。此后两年,她进入北...
评分 评分西林莉的《古琴》是我仰慕已久的一本书,但是一直没有下单去买,最近终于到手,略略翻了一翻,感叹当时在时代大背景下文人的那份宁静。 西林莉一个瑞典人,却比大多数国人对于古琴或说是中华文明有着更为虔诚的心,通篇读来唯觉感动,感动之后还有痛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觉...
评分林西莉真的是个很会玩文字的人,书里头很多段落(也有可能是翻译过来的原因)让我想起来儿时看的那些外国名著,不同于中国文学的风情,那些充满着壁炉雪茄气味的文字是那么的零碎,却又吸引人。写北京的大街,写接触古琴的心理,写古琴带给她的那些画面,那些或浓或淡的描...
林西莉的两本书,《汉字王国》和这本,都不错。尤其这本,更是一本很好的书。谢谢X君。
评分对于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乐奇异世界的人来说,或许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曲调,音乐存于我们的内心,或许就足够。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据说他时常静坐着,膝上是一张无弦的琴,轻声低吟。
评分哎……絕矣…
评分遇知己/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阁楼/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评分对于那些真正深入古琴音乐奇异世界的人来说,或许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曲调,音乐存于我们的内心,或许就足够。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据说他时常静坐着,膝上是一张无弦的琴,轻声低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