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埃裏剋·阿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英國作傢、新聞記者、社會評論傢,著名的英語文體傢。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匯都已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名字衍生的一個形容詞“奧威爾式”不斷齣現在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傢影響之深遠。
奧威爾置身曆史的一端,告訴我們另外一端的情景。他先寫齣將要發生的一切,繼而大傢如同他筆下的溫斯頓、茱莉婭、奧布蘭、帕森斯和其他人物那樣,去活或者去死。《一九八四》描寫的不是世界的某一階段,而是最終結局。
自从一九九零年夏天来美,身不由己一直有国难归。去年十月,有友人约我从华盛顿回北京去讲学,我一口就答应了。 八年中,多少至亲好友一个接一个谢世了。远一些的不说,前年六月,董乐山从北京寄来《汪曾祺悄然归去》的剪报。曾祺和我相知六十多年,九零年夏我离京前曾到他家...
評分《1984》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读到的时候我惊了一跳。 大洋国的外围党员每天早晨醒来之后,都要在电幕的监视下做一套体操。其中有一节“指尖碰脚趾”的动作,是温斯顿最痛恨的。每次一做这个动作,他都会“从脚踵到屁股感到一阵剧痛,最后常常又引起咳嗽的发作。”他原本正陷于...
評分 評分奥威尔在书中得出了一个必将到来的悲观结论,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对此视而不见。 我对于1984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极为悲观的作品,那种绝望的悲观如同饥饿,寒冷或者肉体的痛楚,你以为用冷漠可以咬牙坚持过去,但结果只是一再证明自己的软弱无力。 造就那种悲观...
評分對於這本書的寫作動機值得推敲,民社是不是源起於歐文傅裏葉,承繼於托洛茨基,並與工黨或吉登斯所言的“第三條道路”相關?!上世紀40年代的一個預言,卻陰差陽錯地聯結起瞭極左和極右共通性中的最緻命弱點,卻也成為不同派彆相互攻訐的工具~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评分悼念孫仲旭先生,享年41歲,英年早逝
评分偉大的奧威爾!
评分偉大的奧威爾!
评分這本書真的不好看,跟《V字仇殺隊》一樣,就是個半通不通、沒頭沒尾的政治寓言,二者的分數高得不正常。全世界的文藝青年都蠢且左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