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鲍庄》以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淮北一个小村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立体描绘,尤其是捞渣这一人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死,剖析了传统乡村世代相传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作品展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精神中包含有善良、忠厚、团结、抗争等美好素质,但也对其中诸如顺天从命、愚昧迷信等文化劣根性进行了反思。 《小鲍庄》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但比一般 “寻根小说”有着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王安忆,女,1954年出生于南京,翌年随母迁移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现任上海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1983年随母茹志鹃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2年参加台北市文化局“驻市作家计划”,2007年参加英国剑桥第三十届“当代文学研讨”。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小说多次获奖;其中,《小鲍庄》获1985—1986年全国中篇小说奖,英译本获1990年美国洛杉矶报刊图书奖提名。
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目、俄、韩、荷兰、越南、泰国等多种语言。
我常常无意识地拿王安忆和严歌苓比较,她们人生的经历有类似之处,细腻的文笔有类似之处。当然,她们关注的点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09年的版本居然有不少篇幅是访谈,初读时还有些不耐烦,觉得是凑字数,读进去尽然觉得有趣起来。我只是读故事情节,对于作者的构思过程不了解,...
评分鲍仁文的执着--读王安忆《小鲍庄》 鲍仁文在小鲍庄是个异数。家中灶冷墙黑,地里草比苗高,跟着老娘把个日子都过荒了。眼瞅着别人家都丰足了,殷实了,还是不急不慌地写他的字,看他的书。仿佛他的生活全在那些个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的白纸黑字中,身边生活中的纷争都如...
评分鲍仁文的执着--读王安忆《小鲍庄》 鲍仁文在小鲍庄是个异数。家中灶冷墙黑,地里草比苗高,跟着老娘把个日子都过荒了。眼瞅着别人家都丰足了,殷实了,还是不急不慌地写他的字,看他的书。仿佛他的生活全在那些个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的白纸黑字中,身边生活中的纷争都如...
评分《小鲍庄》的创作背景是84年“杭州会议”提出“文学寻根”后创作的,作品风格也与王安忆早期的“三恋”大不相同。作者聚焦乡土与文化传统,通过书写捞渣这一儒家符号,以及小鲍庄众生之于“仁义”的理解与误读,表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性焦虑。 鲍庄的仁义只能称作“虚伪的仁义”。...
评分我只看了《小鲍庄》这一篇,读着有点沈从文的质朴与温暖,同时又有点讽刺的意味。前者是因为在这个村子里存在着一些人拥有着温暖的人性光芒,捞渣救鲍五爷,鲍彦文收养小翠子的行为等。后者是因为意料之外出生的捞渣竟然最后死了,而他的死换来了身边人的“荣华富贵”,这里有...
小鲍庄可能是年代比较久了,王安忆的语言大部分都出来了,村镇人物的描写也有了一种浮世绘的感觉,但与她后期细腻却不失抽离感的可观的写作方式却有些距离,有点太淡淡的了,以至于好像支撑故事的主心骨没有表达出来,意思是有意思了,可究竟要说些什么呢,为什么要写呢,没有让人看出来。《天仙配》早先就看过了,一直觉得是她短篇小说里结构非常严谨,故事生动,人物刻画十分灵动的范本。
评分小鲍庄可能是年代比较久了,王安忆的语言大部分都出来了,村镇人物的描写也有了一种浮世绘的感觉,但与她后期细腻却不失抽离感的可观的写作方式却有些距离,有点太淡淡的了,以至于好像支撑故事的主心骨没有表达出来,意思是有意思了,可究竟要说些什么呢,为什么要写呢,没有让人看出来。《天仙配》早先就看过了,一直觉得是她短篇小说里结构非常严谨,故事生动,人物刻画十分灵动的范本。
评分“仁义”
评分要看评论才能懂的经典
评分蛮喜欢,简单清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