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秋,张爱玲先到台湾,再访香港。这段游记张爱玲于1963年写成英文本A Return To The Frontier,80年代又以中文重写出《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生平唯一描写台湾的文章。台湾和香港,在张爱玲眼中皆属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而与中国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又和同内地接壤的香港风格完全不同。透过她的犀利之笔,我们看到了现今台湾早已忘却的文化特质,以及旧时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市民生活。
如果不是对台湾有兴趣,那么《重访边城》头三十四页几可忽略。台湾是一个不新鲜只奇怪的意外,“重”字无法囊括。在六十年代,A Return To The Frontier 还能强调松山机场的国语发声带来的故国感,到八十年代的《重访边城》,已经遗忘了这点,只记得花莲车上的闽南语和让大陆人...
评分如果不是对台湾有兴趣,那么《重访边城》头三十四页几可忽略。台湾是一个不新鲜只奇怪的意外,“重”字无法囊括。在六十年代,A Return To The Frontier 还能强调松山机场的国语发声带来的故国感,到八十年代的《重访边城》,已经遗忘了这点,只记得花莲车上的闽南语和让大陆人...
评分张爱玲的书从开始读就是融会贯通的,像百年孤独,村上春树,最近还解锁了博尔赫斯。阅读这些文字需要的技能已经印在了脑里,不但阅读没有障碍,还能发现很多细节中的微妙。 像听音乐,隐藏在复杂音阶里的小小转折,美妙人声空隙里的小号或大提琴,合奏时的共鸣,颅内高潮。 但...
评分早先并非张爱玲的粉丝,直到这本《边城》。 它与沈丛文并无关系,但总是禁不住想:两人之间,莫非有某种神交? 原来也并不懂张爱玲。 加拿大有位作家叫爱丽丝·蒙罗,她的那本Runaway (《逃离》,或叫《出走》),写几个女子都不由离家出走的故事,一种成长中毫不觉得、毫无由...
这本书对张迷来讲是鸡肋
评分我评不了张爱玲,只能说她很男性化,理智聪明。
评分【2013.3.2~3.3】不到2天的工夫读完,还真觉得有点对不起张小姐。《谈看书》《谈看书后记》篇幅都是30页左右,叙述她看过的书的情节,于是匆匆翻过,兴趣不大。妙笔不如《流言》多,恰如最好的小说都收入了《传奇》一样,最好的散文也都收入了《流言》。但是,《忆胡适之》却是让人心下怃然,不在张爱写得多好,是先生的风度让人神往。《对照记》因有照片,用铜版纸印的,文字和历史都清晰了起来。张爱很不喜爱《小艾》,对《相见欢》与《连环套》也同样抱着生了没出息的孩子的情感。新挖出的《重访边城》,文笔还挂着不绝如缕的昔日风采,但落款没有写作时间。
评分我评不了张爱玲,只能说她很男性化,理智聪明。
评分他们只静静的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