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行走於災後世界的詩意苦旅
◎以戲劇重構廢墟之上的生命寓言
【編輯推薦】
法語地區重要劇作傢、導演、作傢瓦日迪·穆瓦德,以戲劇叩問時代、人心,以詩意而悲憫的方式錶現動蕩時代個體命運的顛沛流離,演繹戰爭影響下畸形的社會,揭示戰爭帶給普通人的巨大創傷,同時從廢墟中重建希望。
-------------------------------------
【圖書簡介】
一名青年為安葬突然離世的父親而去往父親的故鄉,卻發現戰後屍橫遍野,葬父睏難重重,隻能和一群理想主義者繼續前行。
一對雙胞胎姐弟依照突然不語,最後沉默死去的母親留下的遺囑,尋找素未謀麵的父親與哥哥,卻發現瞭驚人的殘酷真相。
本書收入法語地區重要劇作傢、導演、作傢瓦日迪·穆瓦德的兩部代錶劇作:《海邊》——2024年烏鎮戲劇節閉幕大戲,2000年加拿大總督文學奬獲奬作品,2005年莫裏哀奬最佳劇本;《焦土之城》——2010年被《沙丘》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搬上大銀幕,同名電影入選第83屆奧斯卡金像奬,獲最佳外語片提名。穆瓦德以其詩意的文字和精巧的戲劇結構探討戰爭的創傷、生命的意義、愛與死亡、代際關係等重要議題。
【作者簡介】
瓦日迪·穆瓦德(Wajdi Mouawad,1968— ),黎巴嫩裔加拿大籍旅法藝術傢,是編劇、導演,亦是演員和造型藝術傢。現任法國柯林國傢劇院院長,是當代法語地區最重要的戲劇傢之一,其劇作已被翻譯成約20種語言,在全球五大洲都有譯介和齣版。因其對文學和藝術的卓越貢獻,先後獲得法國國傢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加拿大國傢藝術與文學軍官勛章、裏昂人文社會科學高等師範學院榮譽博士學位,以及法蘭西學院戲劇大奬。
【譯者簡介】
王婧,編劇、導演、戲劇構作、戲劇翻譯傢、演齣製作人、國際劇目策展人。現任中法縱橫舞颱藝術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銀杏樹劇團藝術總監、巴黎第十大學舞颱藝術係教師、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烏鎮戲劇節、北京人藝邀請展法語劇目特約翻譯。作為中法舞颱藝術文化交流資深媒介人,自2011年以來,策劃、統籌、製作、組織中法藝術交流閤作項目逾七十個。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它在死寂的土地上育出丁香, 使记忆和欲望交织在一起,煽动 春雨中沉闷的根。”进入四月,就忍不住想起T.S.艾略特的《荒原》。 4月1日,愚人的节日,谁又不是愚人? 至2025年4月1日是Leslie已去世整整22年,而在2025年的2月,又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方大...
評分 評分 評分“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它在死寂的土地上育出丁香, 使记忆和欲望交织在一起,煽动 春雨中沉闷的根。”进入四月,就忍不住想起T.S.艾略特的《荒原》。 4月1日,愚人的节日,谁又不是愚人? 至2025年4月1日是Leslie已去世整整22年,而在2025年的2月,又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方大...
很快能讀完,但後勁很大。《海邊》講一個青年迴到父親的故鄉,為父親尋找墓地;《焦土之城》講的是女人迴到母親的故鄉,尋找父親與哥哥。兩個人都在尋找,尋找親人,尋找血脈,尋找那段被野蠻的、荒誕的曆史所摧殘的生活。兩個故事都發生在戰爭年代,故事裏的人在尋找中都發現瞭世界的殘酷與破爛不堪。同時,兩篇戲劇皆隱去年代、地點,讓穆瓦德關注的議題呈現在舞颱前方:如何在破爛的世界中找到希望?如何在被世界蹂躪以後,不去懷恨,不去復仇,而依然心懷希望尋找意義?穆瓦德最難能可貴的是,用譯者的話說,在洞見過人性之惡、時代之痛、曆史之殤,卻依然對人類飽含深情的悲憫。就像劇中人在炮火中齣生,但堅信生活可以是炮火之外的其他東西;就像劇中人所說:一直前行,即使人們都不再相信。
评分苦澀的故事,但講述的手法很詩意
评分雙胞胎安提戈涅尋找自己的父親和哥哥的故事。生於愛的人也可以成為劊子手,生於劊子手的人也值得被愛。
评分海邊的劇本遠沒有話劇精彩動人,這樣愈發顯得導演真的牛逼。
评分這本書是因為《焦土之城》纔買的。2017年的時候我看瞭同名電影,當時被那個最後纔揭露的謎底震撼得說不齣話來,所以在往後的時間裏我沒有重看那部電影。恐懼和幸福重疊在母親身上,經由那個小醜鼻子她得知瞭真相,從此她保守著秘密,任由孩子誤解她。小醜鼻子是瓦哈布對娜瓦爾的愛,但對尼哈德來說就好像是命運對他的嘲弄。戰爭和仇恨讓一切都錯位瞭,追溯源頭也不知道到底是誰打開瞭潘多拉的魔盒。我認為這兩個劇本的最後一幕都走嚮瞭救贖,父親背負著所有的名字走嚮瞭大海,雙胞胎聽懂瞭母親的沉默裏蘊含的愛。要忘記嗎?要原諒嗎?要愛還是要恨?這是每個人都要迴答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