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莱蒙特史诗巨著
◎ 以四季更迭,展现波兰大地上的苦难生活与斗争
◎ 资深波兰语译者、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林洪亮翻译
——————————
《农民》是波兰作家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的代表作,是一部深刻反映20世纪初波兰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状况的长篇小说。因为这部巨著,莱蒙特在19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共分为《秋》《冬》《春》《夏》四卷,以四季更迭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村家庭的内部矛盾和农民与地主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当时波兰农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斗争。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富农波利那及其家庭成员。波利那为了增加土地,娶了年轻美丽的雅格娜,这一行为引发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随着故事的发展,波利那家族与地主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尤其是在反对地主盗伐公有森林的斗争中,农民们的反抗情绪达到了高潮。但最终,由于沙俄占领者的镇压,农民的反抗以失败告终,许多参与斗争的农民被捕入狱。
《农民》不仅深刻地描绘了农村的各种人物,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乡风民俗、四时景物和美丽风光。小说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大段描写性的叙述语言带有优美的散文诗的韵味。这部作品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成就,使莱蒙特荣获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赞《农民》为“伟大的民族史诗式作品”,认为它“把波兰农民的命运放置在四季更替的背景里,是一曲生活的颂歌,具有广泛的重要意义”。
2023年,《至爱梵高》导演多洛塔·科别拉将莱蒙特《农民》改编为油画电影,获2024年奥斯卡最佳创意提名。
——————————
我看波兰的《火与剑》或《农民》,倒可以译的,后者有日译本,前者不知有无,英译本都有……你以为怎样?
——《鲁迅全集》
以《秋》《冬》《春》《夏》四卷组成的《农民》是一部农村生活的史诗,它描绘了一幅人们在大自然的节奏中欢度佳节、把酒当歌、载歌载舞、春种秋收的画卷。
——米沃什《波兰文学史》
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Władysław Reymont,1867—1925),杰出的波兰现实主义作家,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年轻时曾学过裁缝,当过铁路工人、土地测量员、商店店员、储木场的推销员、流浪艺人和修道士。这些经历让他对沙俄占领下的波 兰社会有了广泛且深入的了解。19世纪80年代,莱蒙特开始了文学创作,书写了反映农民、城市贫民和流浪艺人的苦难生活的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农民》《女喜剧演员》《发酵》《福地》;中短篇小说《幻想家》《在普鲁士的学校里》《吸血鬼》;历史小说三部曲《1794》。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他对波兰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莱蒙特于1925年12月5日病逝于华沙,终年57岁。他的作品不仅在波兰,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译者简介:
林洪亮(1935—2025),波兰语译者,1960年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语文系,获硕士学位。著有《波兰戏剧简史》等,译有《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等。因在翻译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杰出成就,2019年林洪亮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看过的关于农村与农民的作品有一些,奇妙的是反倒是最大的农业国中国本身的很少。但从深度和广度来看此书无疑是绝对的第一,哪怕是有巴尔扎克的《农民》和左拉的《土地》也是如此。 整书如同一出四时不同的舞台剧,作者以列普卡村为演出地,以一年四季为演出顺序,用大...
评分这本书比较冷门,没什么人做宣传,我是在诺奖作品中淘金,无意中发现的。诺贝尔获奖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因政治倾向而获奖,我特别不喜欢这一类,主动规避;近年清一色意识流加魔幻,仿佛让大多数读者看不懂的就是好作品,意识流作品我统统回避,不受那个罪,魔幻除了马尔...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里面的每句话都可以当语文教材,可以进行细细品读,无乱是描写风景,写的对话,人物的心理描写,文笔都那么美、那么流畅、那么幽默、那么尖刻、还那么有趣。农民就是农民,他们有他们的淳朴,但也有他们的狭隘,书中没有一个大奸大恶的人,莱蒙特写出了普通人的...
评分 评分就记得是波兰的农民生活,小地方人情事故,那会第一次接触到对人心如此细致描写,到现在都还记忆深刻,各种矛盾,偷情,各种利益关系等等,如果有机会可能还会选择再读一遍,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点向往这样的地方,不理解为什么,可能是诸多矛盾之下蕴含的变革的力量吧,也可能是...
波兰文学以及东欧文学(哈维尔、米沃什、阿列克谢耶维奇)总是围绕着“抗争与反思”的主题,这也是鲁迅推崇东欧文学的原因,包括他作品中的抗争精神和对国民性的反思,也深受莱蒙特的影响。土地既是农民生存的物质依托,也是权力博弈的筹码。农民与地主争夺公有森林的斗争,映射了波兰在沙俄统治下的民族压迫,这一点我相信任何一个熟读中国20世纪文学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味道太熟悉了,简直是中国文学的翻版。农民的反抗虽因殖民镇压失败,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对剥削制度的控诉,通过土地的象征意义,叠加对“波兰田小娥”个体暴力悲剧,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交织,在大地的四季轮回中演绎一出出人类悲剧,融雪后的泥泞土地、燃烧的干草堆、暴雨中的流放者……这些画面既是现实主义的精准刻画,又充满印象派的光影流动,形成独特的“土地抒情诗”。
评分好书必读,尤其是有农村经历的,很多会有共鸣,去找到哪个源头。
评分波兰文学以及东欧文学(哈维尔、米沃什、阿列克谢耶维奇)总是围绕着“抗争与反思”的主题,这也是鲁迅推崇东欧文学的原因,包括他作品中的抗争精神和对国民性的反思,也深受莱蒙特的影响。土地既是农民生存的物质依托,也是权力博弈的筹码。农民与地主争夺公有森林的斗争,映射了波兰在沙俄统治下的民族压迫,这一点我相信任何一个熟读中国20世纪文学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味道太熟悉了,简直是中国文学的翻版。农民的反抗虽因殖民镇压失败,却在精神层面完成了对剥削制度的控诉,通过土地的象征意义,叠加对“波兰田小娥”个体暴力悲剧,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存亡交织,在大地的四季轮回中演绎一出出人类悲剧,融雪后的泥泞土地、燃烧的干草堆、暴雨中的流放者……这些画面既是现实主义的精准刻画,又充满印象派的光影流动,形成独特的“土地抒情诗”。
评分好书必读,尤其是有农村经历的,很多会有共鸣,去找到哪个源头。
评分好书必读,尤其是有农村经历的,很多会有共鸣,去找到哪个源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