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跨越六个世纪的英国哭泣史,揭穿英国人“不苟言笑”的迷思。本书将改变我们对英国人性格的固有认知。
在战争与和平、殖民帝国等宏大历史叙事之下,打捞被遗忘的情感与故事。
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殖民扩张……生动阐释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
【内容简介】
《泰晤士报》、《旁观者》杂志年度好书。用泪水串联起一部六个世纪的情感史,揭穿英国人“不苟言笑”的迷思。
英国人总是给人隐忍克制的印象,从不轻易哭泣。然而,几个世纪前,他们也曾情感充沛,在公共场合跪地号啕,或集体哀哭。从中世纪神秘主义者到感伤主义小说,从克伦威尔到撒切尔,再到当代体育比赛与真人秀……其实,泪水从未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消失。——是什么改变了英国人对眼泪的看法?
打捞被“日不落帝国”遗忘的情感与故事,带你重新认识英国人的性格与历史。
【媒体评论】
作者以理性思维深入非理性世界,捕捉英国社会与文化中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故事。本书是情感史的优秀范本,展示历史认识的新角度、新深度和新价值。
——罗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从最感性的情感现象“哭泣”入手,却对英国的历史提出了一套视角独特的最理性的解释:“哭泣的技艺”实乃宗教与政治的产物,正是宗教与政治的变迁深刻地塑造了英国人的“身体、情绪和感觉”。
——夏洞奇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托马斯 · 迪克森撬开了英国人“紧抿的上唇”,这本英国眼泪文化史的专著使不列颠化为一泪眼婆娑之岛,从微观视野直探泪水在不同历史语境中如何宣泄情感、管理情绪,或成为工具,一张张泪脸跃然纸上,精彩至极。
——杜宣莹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这本书写得很好,它将改变你对英国民族性格的理解。
——《旁观者》
一部关于眼泪的历史,读来悲喜交加,迪克森的笔触恰到好处。他的书充满欢快气息,博学多识,描绘了我们对哭泣的态度,揭示了英国人其实一直擅长流泪,甚至堪称哭泣大师。迪克森将学术和流行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的写作平易近人,充满人情味。
——《泰晤士报》
[迪克森]通过许多令人愉悦的小故事展示了哭泣在几个世纪以来时兴时衰,就像喇叭裤或阔腿裤一样。他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微观的感伤故事——20个简短的章节(“二十滴历史的眼泪”)——描绘一个国家的肖像。他带来了对关键事件、人物和文本动人、温柔和百科全书式的描述,这些描述有助于说明迪克森的理论,即正是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和帝国扩张扼杀了哭泣的狂欢。
——《泰晤士高等教育报》
这本书是历史和文学批评能力的绝佳例证。它表明,当人文科学以真实的人为研究对象时,它们不仅可以是切中要害的、引人入胜的,甚至可以具有解放性。
—— Tablet
这是一部内容广泛、引人入胜且通俗易懂的英国哭泣史……如果当前关于英国民族认同的公开辩论让你想哭,那么哭泣的英国会让你愉快地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卫报》
【作者简介】
托马斯•迪克森(Thomas Dixon),剑桥大学博士,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情感史、哲学史、科学史与宗教史学家,情感史研究中心主任,情感史博客主编之一。主要著作还包括The Invention of Altruism、From Passions to Emotions、Science and Religion等。2012年担任BBC三集纪录片《抿紧的上唇:英国情感史》顾问并出镜。2008年获丁格尔奖(Dingle Prize)。
【译者简介】
赵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英国华威大学博士,主要从事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文化史和情感史研究。
一直认为人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快乐、悲伤、恐惧、爱、羞愧、无聊等等。无论是基本情感、复杂情感,还是社会情感和道德情感,都应该是一个正常人类的情感标配。但实际上,情感既和心理有关,也和身体有关,它们是彼此相连和推动的。我认为也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情感是可...
评分英国的全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个在19世纪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香港、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
评分 评分在作者看来,英国人克制情感的民族性,是近代以来特定历史的产物。泪水,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被赋予了“女子气息”的含义,女性被描述为了“柔弱的情感主义者,为死去的小鸟悲啼,对政治一无所知”,将泪水与女性气质相互绑定,正是为了将这一群体从政治领域中剔除。但这也并不足以让“克制情感”成为英国人的民族性,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迫使着英国人将其融入自己的意识形态之中,实现“英国人”身份的构建。这样的构建,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先是拿破仑的兵锋,再是德皇的利刃,继而是元首的狼群……“Keep calm , move on”(保持冷静,迈步向前),这是英国在二战中著名的宣传语,克制、冷静、坚忍,这样的情感维系了英国人的自我认同,却也强化了他们的排外倾向。
评分Tears are like buttons that need to be sewn back when they are loose . 眼泪像松落后还要缝回去的纽扣。 所以学着去哭吧。 去爱,去失去 去遍体鳞伤又慢慢痊愈
评分Tears are like buttons that need to be sewn back when they are loose . 眼泪像松落后还要缝回去的纽扣。 所以学着去哭吧。 去爱,去失去 去遍体鳞伤又慢慢痊愈
评分在作者看来,英国人克制情感的民族性,是近代以来特定历史的产物。泪水,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被赋予了“女子气息”的含义,女性被描述为了“柔弱的情感主义者,为死去的小鸟悲啼,对政治一无所知”,将泪水与女性气质相互绑定,正是为了将这一群体从政治领域中剔除。但这也并不足以让“克制情感”成为英国人的民族性,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迫使着英国人将其融入自己的意识形态之中,实现“英国人”身份的构建。这样的构建,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先是拿破仑的兵锋,再是德皇的利刃,继而是元首的狼群……“Keep calm , move on”(保持冷静,迈步向前),这是英国在二战中著名的宣传语,克制、冷静、坚忍,这样的情感维系了英国人的自我认同,却也强化了他们的排外倾向。
评分在作者看来,英国人克制情感的民族性,是近代以来特定历史的产物。泪水,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被赋予了“女子气息”的含义,女性被描述为了“柔弱的情感主义者,为死去的小鸟悲啼,对政治一无所知”,将泪水与女性气质相互绑定,正是为了将这一群体从政治领域中剔除。但这也并不足以让“克制情感”成为英国人的民族性,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迫使着英国人将其融入自己的意识形态之中,实现“英国人”身份的构建。这样的构建,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先是拿破仑的兵锋,再是德皇的利刃,继而是元首的狼群……“Keep calm , move on”(保持冷静,迈步向前),这是英国在二战中著名的宣传语,克制、冷静、坚忍,这样的情感维系了英国人的自我认同,却也强化了他们的排外倾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