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收集的脚印
只有他能写就,因为唯有他在场——
在驻外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刘骁骞开启了特殊的走遍美国的行程。他踏足将近五十个州,深入人群和险地,穿梭城市和村庄,试图看清那些被笼罩的真相。
他是长期徘徊此地的路人,得以冷静而精准地触摸这个国家的伤口:在一触即发的抗议现场,“让美国再次伟大”和“种族平等”是两句并不矛盾的口号,却将美国人推挤在一起,又将他们远远拉开;逃离奴隶棉田的黑人男子永远困在私刑的梦魇中,在民族神话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一个个残垣断壁的联邦学校旧址,一群人如海底捞针般寻找着埋葬着孩童遗骨的墓地,他们会成功吗?
而当刘骁骞不断往返于新闻和历史的现场之间时,他开始回望这十余载的异乡之路,审视内心的初衷。
“并不是所有心怀希望的人都抵达了目的地。
我们可能去任何地方,却也无处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年驻外记者在美国梦的坠落现场,发来直击人心的记录
☆首部极近距离书写2020年后美国的非虚构力作,一部走遍美国的深度纪实文学:以一种置身其中的视角,观察美国广大的腹地,而不是站在东西岸的制高点上俯视它
这个国家已经被太多人书写,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时代。似乎再多一本,也只会是陈词滥调。然而疫情发生了,随之涌现的风暴让这里的人都对周遭感到陌生。我就是在这个独特的时期开始了走遍美国的行程。——刘骁骞
☆这个中国人笔下的美国,是美国人拒绝认识的样子
☆收录独家摄影图,身临一幕幕震撼失控的现场
刘骁骞
福建晋江人,多年驻外记者,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专业。曾常驻巴西,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包括深入巴西贩毒集团调查、探访哥伦比亚反政府游击队营地、曝光南美洲可卡因生产链条等。2019年至今为驻美国记者。已出版作品有《陆上行舟》《飓风掠过蔗田》。
“并不是所有心怀希望的人都抵达了目的地,我们可能去任何地方,却也无处可去。”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路上,却也永远只是个路人。驻外记者刘骁骞,给自己、给这本书定义了《美国路人》——相对于美国,他纵使已经驻外20年,他依旧是个徘徊此地的路人,无法真正触达;而生活...
评分 评分熟悉的陌生邻居 读的第三本刘骁骞的作品。作者多年在南美从事记者工作,后又旅居美国,因作者的记者身份, 作者的观察由内而发,细致入微,得以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全方位观察这个庞大的矛盾体。 本书的着眼点,聚焦于2020年前后的美国,其实这段时间,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段特殊...
央视记者深入美国腹地深挖人家黑历史揭人短的故事(以弗洛伊德案引发的黑命贵运动、黑奴贸易以降白人针对黑人的私刑史、北美同化政策创立的印第安人学校中印第安学童墓地识骨寻踪及幸存者遭受的背井离乡骨肉分离、骚扰性侵等身心双重创伤为主题)。然而看到最后发现作为一名中国人(对美而言不仅是外国人甚至是竞争对手)在他国地界上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这一切的行为之所以能被顺畅无阻地允许,很大程度上还是美国健全的法制、权力的透明运行以及对人权和言论自由观念近乎迷信的执念使然。醒醒吧人家的基本盘是欢迎讨论为主的(即便包含来自外人的质疑和批判)。这些条件让一切(即便是家丑和黑历史)都有迹可循,并能没有阻碍地接受检视和记录。五星好评主要是给作者的客观文字功底和业务能力以及同类纪实作品不可多得,但正在悄然发展壮大的华人视角。
评分作者以一个路人的视角展示出了一个美国人不认可外国人不知道的美国。看似富裕繁华的国度内部也有贫穷,疾病,税收,灾难等。
评分读完《美国路人》,仿佛经历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旅程。刘骁骞用细腻的笔触和冷静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了美国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社会的另一面。
评分不知道是否采访美国题材的缘故,行文口吻非常纽约客式的美国。置身其中也许会觉得本书无比奇妙,对于远观该国而兴趣寥寥的读者可能等于餐桌上偶然翻的几页报纸的观感。
评分非常羡慕作者的生活,一直生活在路上,深入探寻美国社会深处的脉络,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是我没有勇气去拥抱却时时刻刻在憧憬的生活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