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发表于2024-11-07
以毒为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编辑推荐】:
美国医学史学会韦尔奇奖获奖作品,以丰富的史料生动呈现古代中国日常“服毒”的历史。
揭示“毒”的两面性,让我们重新认识“毒”与“药”:中国古代医学观念中,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药物具有可塑性,只要运用得当,猛烈的毒药也可以用来治病与养生。
融合政治史、宗教 史、社会史和经济史,展现医学与宗教、科学与玄学、毒物与药物、精神提升与肉体痛苦之间的张力。一部以毒药为视角展开的汉唐中国文化史。
引入西方医学传统,带来比较医学史的视域,打破中西医全然对立的传统观念。
【内容简介】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毒”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百药长”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掘了古代中国对健康以及身体与有毒药物如何互动的不同理解方式,提醒我们关注药物流动的物质性,其真正的意义与效用并不能被归结为固定的内核,而是依具体的技术干预、社会政治状况与个人身体体验而变化。
【媒体评论】:
历史上的药物绝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问题,它联结着自然与人身,交织着医疗技术、权力网络、生命意识、宗教信念等诸多层面,何况毒药;“毒”之施用,似乎应该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涵。《以毒为药》向我们展示了中古中国“毒药”的多重景象,足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史这一特殊侧面的好奇。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古代中国人的认识中,毒和药本身就有很强的一致性,具有一体两面的性质。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诸多与医药相关的历史现象,而且更进一步引导读者去思考现实中,药作为物质的流动性、药与毒的可转化性以及身体与物质世界互动的复杂性。
——余新忠 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杰出教授
这是一部揭示“毒-药”神秘张力的知识考古专著,作者通过“毒药”的命名、诠释,“度”的驾驭建构出古代中医特别的“身体观”与“文化药理学”图景,大大超越了“古方今用”的实用主义思绪,开启了中药学“古慧今悟”的联想空间,是文化史,社会史观照下医药史写作的绝佳范本。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以毒为药》驳斥了将传统药物视为无毒疗法的浪漫谬误,提出了重新认识中世纪中国使用毒药的新视野。他的研究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古往今来药物、文化和人体之间的关系。
——《东亚科学、技术与社会》
刘焱巧妙地将政治史、宗教史、社会史和经济史交织在一起,阐明了医学,尤其是烈性药物,是如何在玄学的新兴知识框架以及佛教和道教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中发挥作用的。
——《医学及相关科学史杂志》
刘焱的文章通俗易懂,语言清晰,引人入胜,它将被证明是跨文化背景下教学的绝佳材料……这本灵活易懂的书必将为后续更多富有探究精神的研究奠定基础。
——《医学社会史》
基于对最重要的中文文献的全面研究,刘焱为高年级学生和专家提供了关于这些药物发展的清晰阐述,并提供了一些最重要的药物及其用途的宝库。
——《选择》
学者们会发现,这本对中国药物学的精彩探索读来令人愉悦,章节简短,结构合理,论证连贯。
——《亚洲研究杂志》
刘焱对公元前一千年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医药学习与实践的结构性背景进行了最杰出的、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翔实描述。
——《血清学》
《以毒为药》巧妙地将医学史和身体史结合在一起。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
这本学术性强、参考资料丰富的著作研究了中国药学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00-800 年),当时毒药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从简单的腹痛到流行性疾病,有毒植物都能提供治疗。药剂师们结合“毒”或“特效药”的概念,设计出了将有毒植物转化为有效药物的技术。许多古老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刘焱让我们了解了中世纪的治疗哲学及其对现代中医的影响。
——《美国草药协会季刊》
该书写得很出色,为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作出了显著贡献。
——韩嵩(Marta Hanson)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有一种迷思是认为中医在人们能想到的各个方面都与西医相反,但该书揭开了这层迷雾,指出中古中国的医家不仅治疗急性病,也普遍使用毒药,并且完全知晓毒药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董慕达(Miranda Brown) 密歇根大学
刘焱,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研究硕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亚洲史、医学史等。研究领域包括药学史、宗教治疗、炼金术、感官和情感史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医学知识交流。
译者:
朱慧颖,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文博研究馆员,现供职于中国茶叶博物馆展陈学术部。已出版《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中国医药与治疗史》《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等译著多部,并参编茶文化书籍和图录若干部。
书本身是好看的,文字相当流畅易读,最后的关于“毒药转化”的总结与扩展也算精彩,写作风格我个人真的很喜欢。不过可能是因为预设的读者群体是海外汉学爱好者的原因,整体稍微有一些浅,但结语里提到的士大夫利用医药作为隐喻来传达政治信息这点,倒真着实让我感觉到了一点震撼:诗、书、画、文这些传统媒介还不够嘛,连医学典籍也能被这些人用来谈政治啊。
评分我们时常说“是药三分毒”,“以毒攻毒”,其实是中医中的概念和论断,说明药与毒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非但不陌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光启书局最近出版的刘焱《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毒药使用的文化史,这本书就是将上述最朴素的中医常识,放置在中国历史的脉络中进行审视,探究其文化源远与历史变化。
评分写得很好啊,提供了许多有趣的case,对TCM的评价也相对公允
评分中国人的服药观,离不开“是药三分毒”的认知,矛盾的是,中国人一方面对药物的毒性认识的很清楚,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可能全球医药滥用最严重的医疗体系。曾看到过一个观点,说的大概是中国人学西医,学到的只是皮毛,但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医观,确实被打翻在地又被狠狠地踩了几脚。说实话,我曾经也是不相信中医的,觉得中医很玄幻,今年年初因为“郁结”这一病症,喝了2个月中药,确实见效了,但是我说不出具体是如何见效的,只能说感觉身体整体上变的“轻盈”了,不容易疲乏了。中医被人误解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缺乏面向大众的中医解读,这本《以毒为药》可以说比较好的做到了以通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毒物(药)在中古史的服用,向大众解释中国人在环节中医药观的发展和转变。
评分这部著作的三个部分内容实际上可以简化为三个话题:毒物的组成、对毒物的认知、使用毒物的效果。汉语里“药”的意思可以有褒有贬,巧合的是英文中的“drug”也有两层含义。作者说“对药物的反思让我们领悟人类自身和自然之间复杂而亲密的关系”,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医术,还是要回归到“运用技术化毒为药”上。东方起步早,但能不能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呢?
仿鲁迅先生名篇的标题,用于总结本书,我觉得再恰当不过。 小时候吃药时,大人就告诫我“是药三分毒”,当然目的是避免我“长痛不如短痛”,一口气服用过量的药。长大之后,得知这句话有种更为科学的说法: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有意思的是,这本《以毒为药》还真是抛开...
评分普通人如我,对毒药的理解就是吃了会嘎的药。 看到书名的第一反应,脑中飞过鹤顶红,砒霜,十香软筋散,九花玉露丸,九转还魂丹,华华丹(bushi)…… 实际上,古代文本中的“毒”和现代人理解的“毒”不是一个意思。 现代汉语里的毒:有危害的,含有毒素,伤害,残害。 古代汉...
评分仿鲁迅先生名篇的标题,用于总结本书,我觉得再恰当不过。 小时候吃药时,大人就告诫我“是药三分毒”,当然目的是避免我“长痛不如短痛”,一口气服用过量的药。长大之后,得知这句话有种更为科学的说法: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有意思的是,这本《以毒为药》还真是抛开...
评分普通人如我,对毒药的理解就是吃了会嘎的药。 看到书名的第一反应,脑中飞过鹤顶红,砒霜,十香软筋散,九花玉露丸,九转还魂丹,华华丹(bushi)…… 实际上,古代文本中的“毒”和现代人理解的“毒”不是一个意思。 现代汉语里的毒:有危害的,含有毒素,伤害,残害。 古代汉...
以毒为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