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斯佳的眼泪

娜斯佳的眼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德语作家,德俄翻译家。苏联强制劳工之女。1945年生于德国战后流离失所者营地,母亲自杀后,被一所天主教女孩收容所收养。从语言学校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并暂住在莫斯科。1983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玻璃之城》问世,后又相继出版了《我曾活过》《婚姻》以及《黑夜中的兄弟姐妹》《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娜斯佳的眼泪》。曾获赫尔曼·黑塞奖、格林兄弟奖以及阿德尔贝特·冯·沙米索奖、约瑟夫·布赖特巴赫奖。

因《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娜塔莎·沃丁被授予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奥古斯特·格拉夫·冯·普拉滕奖、希尔德·多敏流亡文学奖。目前生活在柏林和梅克伦堡。

出版者:
作者:[德]娜塔莎·沃丁
出品人:
页数:187
译者:庄亦男
出版时间:2024-7
价格:52.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3356503
丛书系列:马里乌波尔三部曲
图书标签: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系列完结篇

◎女人没有国家,但一直在战斗

◎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乌克兰经济崩溃……

一代人的流亡与迁徙,全人类的恐惧与自由

◎当代东欧版《奥德赛》

最后一块东欧私人史拼图终于完整

------------------------------------------------

★内容介绍

1993年的一天,娜塔莎在家里放了一张俄语唱片,身旁的清洁女工娜斯佳突然泪流满面,她这才意识到,娜斯佳是母亲去世后首个和自己产生交集的乌克兰人,她不仅在基辅受过高等教育,还是土木工程师……

她是怎么从乌克兰的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了柏林清洁女工的?为什么没有护照也要去德国?又如何和大学恋人分别,再嫁给了德国的楼房管理员?《娜斯佳的眼泪》延续了“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前两部的脉络,聚焦于一位来德的乌克兰女性,串联起无数东欧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遭遇,讲述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缝隙与时代转折下,一个人的破碎与一代人的四散流离。

------------------------------------------------

★编辑推荐

女人没有家,也没有国。

历史一次次重演,谁能全然置身事外?

◎一部惊心动魄的平民史诗,为东欧无名者立碑之作

◎少有的聚焦苏联解体后的个体遭遇之作,填补国内出版空白。从土木工程师到清洁工,书写时代剧变下高级知识分子的坠落,当代乌克兰困境的惊人写照

◎卡夫卡式的生存寓言,真正的“无依之地”,全人类的命运缩影

◎高口碑、催更不断的“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三,豆瓣年度高分图书、获奖无数的系列全新作。(前两本悉数斩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中华读书报》、凤凰网读书、搜狐文化、人文社科联合、探照灯书评人等年度好书)

◎叙述方式迷人,每一页都是人物命运的急转弯,比虚构更魔幻、更残酷的非虚构作品

◎如果说《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是上一辈的故事,那么《娜斯佳的眼泪》则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它并非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而是发生在触手可及的当下,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这世上仍有战乱,这世上就会有娜斯佳。

------------------------------------------------

★媒体评价

一部当代东欧版《奥德赛》……《娜斯佳的眼泪》中满是主人公对未定身份的反抗,无穷无尽,她的煎熬与痛苦也永不停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的呈现细致入微、立体多元,书中对那段历史未作评论,但一切尽在字里行间。

——《南德意志报》

德国文学中很少见到乌克兰女清洁工的形象。娜塔莎·沃丁用《娜斯佳的眼泪》填补了这一空白,她的笔下是众多东欧女性的共同经历。她以一种冷静而极度准确的笔触还原了那种窒息感。

——德意志广播电台

一部伟大的作品。娜塔莎·沃丁这本书可以说是东西方世界拉扯的缩影。

——《斯图加特日报》

娜塔莎·沃丁并没有把娜斯佳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她一直保持着距离……但人们仍然被深深打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北德意志广播电台

太不可思议了。看完被这个女人深深折服。

——《Brigitte》杂志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暗影中的人》之后,娜塔莎再次证明了她的笔触可以在人类痛苦边界上抵达的深度。

——《自由报》

娜斯佳的故事堪称典型。她是无数东欧人的缩影,她们是帮助西方家庭运转的照护者、清洁工和管理员,但从未在那里站稳脚跟。和《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样,娜塔莎选择了一个易被文学忽视的群体和话题。……一本意义非凡的杰作。

——德意志广播电台文化频道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几年前看《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时候就感叹作者的人功力强,从小人物上折射出的时代印记让人动容。那本书也让我第一次明确感受到非虚构作品的魅力。第二本看标题是男性视角我一直没欣赏,非常荣幸这一本能让我第一时间走近娜斯佳的人生。 个人认为这本的阅读过程也是依旧颠沛,...  

评分

2024 / 第14本 《娜斯佳的眼泪》娜塔莎·沃丁/庄亦男 译 何处是故乡?何时回故乡? 工作的转变,姓氏的更改,国籍的不同,一个女性的漫长岁月。 只看书名可能以为娜斯佳会是一个以泪洗面的人,然而并没有,看完感觉到她是一个无比坚强有韧劲的女性。 时代变幻中,一个从小努力...  

评分

评分

娜斯佳的眼泪,虽然只有两次被看见,但是背后的痛苦经历让其流了多少次泪,只有娜斯佳自己知道了。 这不是地中海炙热的阳光可以照亮内心的昏暗,太阳的热度却慢慢驱散了寒冷。读完这本书,有些话想说,却不能说。也许是因为有些地方的有些人,或者说很多人慢慢的在走向黑暗,走...  

评分

1、 情绪犹在,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开始,经过《暗影中的人》,抵达娜斯佳的眼泪。“从她的泪水里,我一下子有看到了我母亲的那份乡愁,那种无边无际、无从医治的情感”(P4),如同杜布罗夫卡走遍世界也无从排解的失落与疼痛。 说到乡愁,很难不去想象当年的木心和张爱玲,...  

用户评价

评分

一个没钱没势的女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个战争——娜斯佳出生在二战结束前三年的时候,侥幸在战争中存活了下来,却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乌克兰逃到德国做家政工作,为了一张居住证明她与德国人结了婚,但婚后的生活依旧是困难重重,德国男人死后娜斯佳好像才终于活过来了一点,于是她申请成为德国人,但为了生活她又不得不回到乌克兰,于是娜斯佳又要开始为一张乌克兰居住证明奔波了起来……穷苦人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打仗,从来没容易过。读完真的由衷佩服娜斯佳,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居然如此渴求知识,不停阅读。或许娜斯佳丰盈不安的灵魂只能被盛放在那样的一个容器中吧。马里乌波尔三部曲竟然就这样结束了,有些不舍,但是对这段时期的欧洲历史更感兴趣了,有机会找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读一读,或许会更有感触。

评分

很久之前读过第一部,一直就知道第三部曲还差一本,没想到是写的自己的“朋友”的故事。 这一切的经历书写下来似乎有些魔幻,自己故乡的前夫,以及难以置信的德国丈夫。 不断的想留下来,却不断的想回去,身份,语言,身份认同的隔阂一直撕裂着这些人。 新的国籍只是一条逃生的路,以防止新的饥荒、新的内战或者新的独裁统治,可谁曾想奔波总是不停息,不知道身为德国人的她能否继续躲避这一切。或许,永远没有祖国。

评分

【2024已读24】对一位当代乌克兰女性一生的记叙颇令人感受到其坚韧生命力。不过我认为作者需反思她自己的“拯救幻想”:虽然她提到对娜斯佳的数次伸出援手皆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乌克兰母亲,但行文总令我感到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对东欧人和东欧文化“偏执”、“落后”、“非人性”的刻板化凝视,却缺少同为女性因而对对方产生的深刻理解。娜斯佳本人的怀乡之情则被刻画为她对西方世界顽固的不融入,作者更将其完全归因于乌克兰传统文化及苏维埃教育的糟粕,这一点很难为我这样的读者所接受。结尾娜斯佳的返乡也被描绘为一种实用主义的精明算计,对娜斯佳女儿对母国的恐惧心理亦描绘得片面且缺乏同情。和读《布达佩斯往事》时一样我想问:你们这些认同于西方话语的写作者整天标榜“人性”,为何却总在你们注视着的“东方”人身上看不到丰满人性?

评分

读完才发现我的划线全部关于高压统治下的共鸣。在无孔不入的恐惧里与生存搏斗,只有在世界这边的人才能尝试体会吧。娜斯佳当然更加不堪负重,“拖着半个乌克兰”的她在两个世界的夹缝求生,故事最后冲进新战场的她,如何能料到2022年旧伤再次扯开,但或许在泥淖里狂奔已经是刻进基因的技能。这是伟大的普通人应得的历史印记。 极度不舍地放下了三部曲的最后一本。

评分

【2024已读24】对一位当代乌克兰女性一生的记叙颇令人感受到其坚韧生命力。不过我认为作者需反思她自己的“拯救幻想”:虽然她提到对娜斯佳的数次伸出援手皆因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乌克兰母亲,但行文总令我感到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对东欧人和东欧文化“偏执”、“落后”、“非人性”的刻板化凝视,却缺少同为女性因而对对方产生的深刻理解。娜斯佳本人的怀乡之情则被刻画为她对西方世界顽固的不融入,作者更将其完全归因于乌克兰传统文化及苏维埃教育的糟粕,这一点很难为我这样的读者所接受。结尾娜斯佳的返乡也被描绘为一种实用主义的精明算计,对娜斯佳女儿对母国的恐惧心理亦描绘得片面且缺乏同情。和读《布达佩斯往事》时一样我想问:你们这些认同于西方话语的写作者整天标榜“人性”,为何却总在你们注视着的“东方”人身上看不到丰满人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