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
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
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
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
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吉见俊哉
1957年出生于东京都。著名社会学家,东京大学教授、副校长。研究领域为都市论、文化社会学。代表性著作有:《博览会的政治学》(中公新书)、《媒体时代的文化社会学》(新曜社)、《媒体文化论》(有斐阁)、《世博会幻想一一战后政治的束缚》(筑摩新书)、《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在政治上的无意识》(岩波新书)、《何谓大学》(岩波新书)等。
译者
王京
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日本文化等。译作有柳田国男《食物与心脏》、《都市与农村》、《乡土生活研究法与民间传承论》(合译)、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等。
史歌
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等。译作有柳田国男《海上之路》《关于婚姻》等。
去年下半年读过吉见俊哉的《亲美与反美》(『親米と反米――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岩波新書、2007年),还水了篇读书笔记交了作业,看到年初预告中有这本书时是非常期待的。 作者从“废除文科学部”传言引起的争议入手,剖析了争论背后的、扎根于日本社会的“理科有用、文科...
评分 评分所谓“废除文科学部”的消息背后,正是“文科无用论”这一社会意识的体现,即在国家极力追求经济发展的时代,“理科”似乎更能创造出“看得见”“见效快”的“价值”。相较而言,“文科”所谈的哲学、法律、文学等人文思想之事物,在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难免“略逊一筹”...
评分去年下半年读过吉见俊哉的《亲美与反美》(『親米と反米――戦後日本の政治的無意識』岩波新書、2007年),还水了篇读书笔记交了作业,看到年初预告中有这本书时是非常期待的。 作者从“废除文科学部”传言引起的争议入手,剖析了争论背后的、扎根于日本社会的“理科有用、文科...
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出的小开本系列,非常便携,内容也相当惊喜。“在大家争先恐后追求的目标落后于时代时,又会因为无法找到新价值,不知该向何处去而彷徨无措。”文科的价值就在这样的时刻体现。在时代冲击之下,文科何为,大学又何为?对现有的价值尺度进行反思,探索新的方向,这是文科的“长期有用”。若在错误的方向上一味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很可能造成巨大错误。若只为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而将大学炮制成一种职业培训机构,这是否真的是大学唯一的生存之道?我们需要在多元复杂的社会中生存,文科教育必不可少,大学的普世性也必不可少。
评分这是我第一次主动看纪实类图书,也是第一次在地铁上读完一本书。看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我突然对现在的工作产生了怀疑,开始反思我的学习生涯。当老师、同学、学校,甚至我自己都把最要紧的资源,下注给生产效率看似最高的学习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逃避。不仅世界变得狭小,我自身的价值也被侵蚀。对意义的追求不再自由,是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贫乏。不想被裹挟,却潜意识里捂紧自己的嘴,脑子也厌倦了思考。上班如上坟,上学如入狱。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
评分忍不住联想到之前某省出台的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百分之六十的专业要被撤销,真的感到很恐慌。看到这本书就忍不住狠狠共情了。虽然作者谈论的是日本的问题,但至少是从表现形式来看,恐怕不只是日本所独有的。自从高二正式成为一名文科生,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文科究竟有什么用呢?作者给出的答案很有启发性,那就是不要仅从五年十年这样的短时间去看问题,联想到按照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的说法,那就是去不断追求如何才能实现共同体的善吧。当然,作者也简单梳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一些作者从教几十年的教学体会之类的。小小一本书内容还是很多的。
评分废除文科学部作为由头,思考大学的危机与改革。文科有没有用,没什么好论证的,讨论再多完成目的还是创造价值、短期价值还是长远价值,都没什么太大意思,不用什么为什么,文科当然有用。 不过看过书里对大学入口出口和五道墙的讨论,感觉相比理科,文科的出口尤其是求职之难,不如在入口处便将文科的门槛提得更高。而且对本农村错题本来说确实文科更难,书里提到高中培养的是“防止失败的能力”(有想我们继承的是不是“书院文化”,但日本也没科举制啊,怎么也这么难),大学则需要“迎接失败的能力”,深以为然,无法摆脱正确答案的束缚便无法真正进入文科,并且文科需要对人对社会保持持久的探索欲,还要能有所输出,没能入门谈何出口。后面三次入大学有说第二三次再选文科,感觉也暗含提高文科门槛之意,包括对社会更深入的理解与经济条件的改善。
评分这本书是作者曾经书写的《何为大学》的续篇。对于没有看过前面一本书的人来说,一开始就看到“废除文科学部”这样一条新闻争论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我们没有身处其中。但是后面看的越来越有认同感,了解了世界上大学历史的形成,学科的设立,以及对未来大学教育的畅想,比较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