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今天每个人不可或缺之物,它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弊端。你可能知道手机屏幕蓝光对眼睛有害,但你可能没有想到你对手机依赖的危险更大于蓝光。你可能为了填满业余时间而开始玩游戏,但最后可能本末倒置,反被占去工作和私生活的时间……本书作者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比如,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最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差异;迈入社会工作以后,个人行程也因为GPS监控而能被领导掌控到,必须应付客户需求随叫随到,筋疲力尽;进入养老院后,还会有老人因为沉迷麻将之类的手机游戏不可自拔,甚至有陷入网络诈骗的危险……
文明的工具像一把双刃剑,被手机无孔不入渗透的生活背后,是个体失去对自己人生掌控权,陷入异化而不自知,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需要警惕的。本书警示读者重新思考自己与智能手机的互动方式,避免成为一个“手机废人”。
石川结贵
记者,关注家庭和教育问题、年轻人的互联网使用问题、儿童虐待以及其他主题。出版作品包括《手机废人》(文艺春秋)、《居所不明儿童》(筑摩书房)、《孩子们的无缘社会》(中央公论新社)、《孩子与手机:不为人知的儿童现状》(花传社)等。
译者
王雯婷
文学博士,首都师范 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汉翻译,语料库翻译等。译作有上野正彦《不知死 焉知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簿》、中野善寿《拼命活在顺其自然的瞬间》、高桥敏夫《文豪之家》(合译)等。
“如果变成手机了,妈妈就能多看我几眼。”——绘本《想要成为妈妈的手机》 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几个人能摆脱手机的依赖?。。。。。。。。。。。。。。。。。。140字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为啥?...
评分 评分上个星期,我的手机日均使用时间是6小时45分。而从具体的软件使用上来看,前四全部都是社交媒体。 真的有那么多“新鲜事”需要看吗?真的有那么多天需要聊吗?至少对我而言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经常遇到软件再也刷不出新鲜事却还是无法离开手机的情况,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
评分科技与生活,网络与现实,手机到底什么时候能真正的还原为一个简单方便的辅助工具呢?
评分有趣的(双关)书名。“人们频繁接受网络、手机带来的刺激,进而产生耐药性。如果一个人到了不玩就难受的地步,那么与其说他是从中寻求乐趣,不如说是为了逃避痛苦。”书里不仅写了手机对人的伤害,也写了人们从手机里获得的满足,人性真的好难克服啊,某种程度,我深深理解被手机“废”掉的部分人生。
评分收录在“日本现场观察”这个系列里,其实书薄薄一本,探讨和观察了从青少年到老年全社会面的手机成瘾现象并对原因作出一些分析。 里面大部分的现象和中国的社会状况非常相似,另外一些譬如老龄化手机成瘾问题,看的时候倒是笑了心想,“啊我老了可能也是要花时间搞追星跟线上小游戏的”,但实际上作为时间最充裕行动又最不便的一群人,手机深深渗入了他们。 第三章里关于三个成瘾对象的分析,第一个“物质成瘾”很显性了,但第二个“过程成瘾”跟第三个“人际关系成瘾”是一个很新鲜也很准确的透视。
评分从出生就被各种手机APP记录成长痕迹的小孩;在学校通过SNS进行交友互动,这中间存在着“社交霸凌”行为,痛苦且无法自拔;走进社会后需要用SNS找工作或者进行网络推广方面的工作;老了以后像小时候一样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下成长的数字人的粗略画像。最后这是作者17年写的书。
评分页数不多、探索“手机成瘾”的一本薄书;“防沉迷”、“宝妈做任务”、“网路擦边”...它充满着各种已知的讯息,也仅是基于不同地理区域视角出发再看一遍。新鲜的地方可能在于与其说是人们“成瘾”了手机,反倒是手机“成瘾”了人们;层出不穷的打卡记录App束缚监控着日常生活,兴起的全新习惯增加了沟通成本也捆绑了人际关系。合上书页,我又立刻掏出纪录读书的记事本应用,真是莫大的讽刺。【2022 #16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