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赵永新: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970年生于山东,1992年曲阜师大中文系本科,1995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从事环境报道,曾获评2005年“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之后转为科技报道。著有《三代科学人》《科技创新热点辨析》。
“圆明园不可能恢复,也没必要恢复!” 字字铿锵,力透纸背,孙先生之言掷地有声。 圆明园遗址是一道疤。八国联军的一把火绵延了150年,戎狄蛮夷的枪炮声震荡着14亿颗心,这疤痕大声地撕心裂肺地“向全人类控诉”着:弱国无外交,落后只能挨打!弱,意味着奴颜婢膝、任人宰割,...
评分2005年事关环评的最大动作其实并不是在圆明园,而是在年初的那场主要针对水电工程的环保风暴。潘岳作为分管环评工作的总局副局长,在那场环保风暴中也算是崭露头角。但是当我从2022年的视角回看2005年的两场事关环评的重大事件时,却还是觉得这本书里所记录的这场圆明园防渗膜...
评分 评分 评分“圆明园不可能恢复,也没必要恢复!” 字字铿锵,力透纸背,孙先生之言掷地有声。 圆明园遗址是一道疤。八国联军的一把火绵延了150年,戎狄蛮夷的枪炮声震荡着14亿颗心,这疤痕大声地撕心裂肺地“向全人类控诉”着:弱国无外交,落后只能挨打!弱,意味着奴颜婢膝、任人宰割,...
这算是中国的调查报告吗?太水了
评分读的很顺。不过结尾有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感觉。可能是此时的舆论监督氛围更加艰难了吧。基本上没有再有那样的集体讨论环保公共事件的情况了。有什么问题动辄成为公共事件,只能等官方通稿。某种程度来说各方都没有形成一种就事论事的习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真的好难,某些人把它等同于全盘否定自己吧?另外, 本书成稿于2007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才出版,毕竟已经过去十五年了。且没有补述一点最近十年圆明园的变化。有些遗憾。
评分既是新闻的“后台”,也是舆论的“前台”。众声喧哗,吵吵闹闹,各抒己见,这样的时代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复见了
评分几乎是出版之后第一时间从朋友那里要来的书。太好看了,尤其是听证会部分,酣畅淋漓。圆明园事件对于我们那批环境科学的学生来说,可能是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而那个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前前后后有多么难。有人记录下了这些,真好。
评分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转马凌老师的评语:对于新闻学科的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完备的田野案例,告诉我们记者是如何做新闻的,各方力量又是如何博弈的,在成为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媒体人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难得,作者留下大量的材料,包括记录和照片,所以,我是从“后台”这个角度来读这本书的,进而,我觉得本书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