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防渗之争

圆明园防渗之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赵永新
出品人:
页数:360
译者:
出版时间:2021-11-1
价格:79.8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72034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圆明园
  • 防渗
  • 水利工程
  • 历史
  • 文化遗产
  • 环境争议
  • 北京
  • 修复
  • 保护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作者简介

赵永新: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970年生于山东,1992年曲阜师大中文系本科,1995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从事环境报道,曾获评2005年“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之后转为科技报道。著有《三代科学人》《科技创新热点辨析》。

目录信息

序言一 以史为鉴,建设美丽中国
序言二 一部教科书级别的采访笔记
一 前缘今事
引言
一封普通的电子邮件
不欢而散的电话会
要不要采访
二 一进圆明园
初见张正春
自掘坟墓
狐狸尾巴
夕阳残照远瀛观
三 定心丸
外耻内愚
善待圆明园遗址
情况比我想象的还严重
四 采访当事人
内参恐怕不赶趟
大鼻子先生
初见李景奇
防渗是无奈之举
荷花开了会更漂亮
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争取发独家
反响
六 拆还是不拆
拆除防渗膜不现实
网友的眼睛
似乎谁也没有把圆明园当作文物
六字方针
耳朵机灵着点儿
环保总局叫停
三进圆明园
海淀区叫停
七 听证会前夕
不能就事论事
反思“为时尚早”
听证会揭开面纱
平静中的不平静
八 史无前例的听证会
会未开,场已热
是非利弊之辩
如何处置防渗膜
“过激”的代表
被劝下场的代表
圆明园之外
最后的陈述
两个花絮
听证会只是听证会
九 西区发生了什么
东、西区之分
初识西区真面目
如此“三光”
阳奉阴违
给市领导的信
西区的野餐
一意孤行
孰丑孰美
没有结果的调查
严防死守
十 专家力挺
平路杀出七个专家
要义无反顾
十一 再进西区
一直和专家对着干
西区受阻
柏木钉
遗址是指哪一部分
泽兰堂
沉默
同人的呐喊
再进西区
宁要“资本主义的草”
旧貌换新颜
归途遇蛇
十二 三老说园
圆明园不是摇钱树
圆明园学会
“爱国主义”不能只讲国耻
北海团城的启示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圆明园不可能恢复,也没必要恢复!” 字字铿锵,力透纸背,孙先生之言掷地有声。 圆明园遗址是一道疤。八国联军的一把火绵延了150年,戎狄蛮夷的枪炮声震荡着14亿颗心,这疤痕大声地撕心裂肺地“向全人类控诉”着:弱国无外交,落后只能挨打!弱,意味着奴颜婢膝、任人宰割,...  

评分

2005年事关环评的最大动作其实并不是在圆明园,而是在年初的那场主要针对水电工程的环保风暴。潘岳作为分管环评工作的总局副局长,在那场环保风暴中也算是崭露头角。但是当我从2022年的视角回看2005年的两场事关环评的重大事件时,却还是觉得这本书里所记录的这场圆明园防渗膜...  

评分

评分

评分

“圆明园不可能恢复,也没必要恢复!” 字字铿锵,力透纸背,孙先生之言掷地有声。 圆明园遗址是一道疤。八国联军的一把火绵延了150年,戎狄蛮夷的枪炮声震荡着14亿颗心,这疤痕大声地撕心裂肺地“向全人类控诉”着:弱国无外交,落后只能挨打!弱,意味着奴颜婢膝、任人宰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算是中国的调查报告吗?太水了

评分

读的很顺。不过结尾有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感觉。可能是此时的舆论监督氛围更加艰难了吧。基本上没有再有那样的集体讨论环保公共事件的情况了。有什么问题动辄成为公共事件,只能等官方通稿。某种程度来说各方都没有形成一种就事论事的习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真的好难,某些人把它等同于全盘否定自己吧?另外, 本书成稿于2007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才出版,毕竟已经过去十五年了。且没有补述一点最近十年圆明园的变化。有些遗憾。

评分

既是新闻的“后台”,也是舆论的“前台”。众声喧哗,吵吵闹闹,各抒己见,这样的时代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复见了

评分

几乎是出版之后第一时间从朋友那里要来的书。太好看了,尤其是听证会部分,酣畅淋漓。圆明园事件对于我们那批环境科学的学生来说,可能是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而那个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前前后后有多么难。有人记录下了这些,真好。

评分

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转马凌老师的评语:对于新闻学科的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完备的田野案例,告诉我们记者是如何做新闻的,各方力量又是如何博弈的,在成为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媒体人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难得,作者留下大量的材料,包括记录和照片,所以,我是从“后台”这个角度来读这本书的,进而,我觉得本书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