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赵永新: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970年生于山东,1992年曲阜师大中文系本科,1995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从事环境报道,曾获评2005年“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之后转为科技报道。著有《三代科学人》《科技创新热点辨析》。
“圆明园不可能恢复,也没必要恢复!” 字字铿锵,力透纸背,孙先生之言掷地有声。 圆明园遗址是一道疤。八国联军的一把火绵延了150年,戎狄蛮夷的枪炮声震荡着14亿颗心,这疤痕大声地撕心裂肺地“向全人类控诉”着:弱国无外交,落后只能挨打!弱,意味着奴颜婢膝、任人宰割,...
评分虽然没有去过圆明园,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多次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每次教学,心中都会充满痛惜与愤怒。圆明园,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竟被侵略者放火烧成了灰烬!每次教学,都会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和锻炼,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为“落后...
评分把自然的湖泊变成塑料盆 一次自然知识的普及,一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绝佳样本 ——读《圆明园防渗之争》有感 《圆明园防渗之争》的word文稿在出版前曾经到过我手里,虽然我是一名编辑,但是那会儿想着,一件发生在16年前的事情,今天的人为什么会要看,对于读者来说,这些内容...
评分2005年事关环评的最大动作其实并不是在圆明园,而是在年初的那场主要针对水电工程的环保风暴。潘岳作为分管环评工作的总局副局长,在那场环保风暴中也算是崭露头角。但是当我从2022年的视角回看2005年的两场事关环评的重大事件时,却还是觉得这本书里所记录的这场圆明园防渗膜...
评分作者有种特别珍贵的坦诚!面对第一个信源时就实话实说自己对相关领域的不了解,已经奠定了这本书最突出的风格:真实!这么多年后再回望这个事件,深感它对中国公民环保意识觉醒的重要意义。感谢留下这么多珍贵的第一手记录,尤其是公开讨论各方意见那部分,看得人激动不已,有...
可以满足你:对于系列新闻前后发展连贯的八卦之心;对园林景观 历史考古等学科知识的精心整理和学习;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切入点推动事件进入政府流程的新闻监督雄心;以纪实文学写成的与新闻时效性相互照应获得的事后的社会学视角——以及俞博士当年义愤填膺的模样和迪华老师偷偷溜进圆明园西园的真情记录ヾノ≧∀≦)o
评分内容是好的,中间过程让人生气… 就是排版问题太大…不是字体太小,就是底色和字的颜色区别不大…看着真费眼睛
评分2021,0503。
评分理,越辩越明
评分防渗之争的收官令人叹气无奈之余 只好把关注点放在环保文保民保乃至政治利益纠葛等方方面面 十多年过去了 没有看到相关变更好的状况 甚至社会更倒退 官员单位更不作为 而如此深入较真的记者也大都神隐了 这社会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它们像圆明园一样 我们从失望到灰心再到绝望 无力改变于是不想也不忍再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