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2
圆明园防渗之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赵永新: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970年生于山东,1992年曲阜师大中文系本科,1995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从事环境报道,曾获评2005年“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之后转为科技报道。著有《三代科学人》《科技创新热点辨析》。
2021,0503。
评分纪实且不失风趣的文笔,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一份记者工作的范本,也体现出了那个年代的一些荒唐。 环保永远不是动嘴皮子,不能让无知在历史上留下更多这样的事件
评分昨夜看到1点看了一半,今天下班后一个人在办公室迫不及待读完的书。 作为曾经的环境保护志愿者,如今给学生讲公共参与的老师,感慨这16年来的生态文明、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环保组织、政府决策的全方位变化,不变的则是精英与大众审美、自由与保守观念、利益复杂的决策所必然形成的冲突。 感性而言,一直觉得北京城的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治理,本可以做的比现在好上千百倍。
评分这算是中国的调查报告吗?太水了
评分可以满足你:对于系列新闻前后发展连贯的八卦之心;对园林景观 历史考古等学科知识的精心整理和学习;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切入点推动事件进入政府流程的新闻监督雄心;以纪实文学写成的与新闻时效性相互照应获得的事后的社会学视角——以及俞博士当年义愤填膺的模样和迪华老师偷偷溜进圆明园西园的真情记录ヾノ≧∀≦)o
作者有种特别珍贵的坦诚!从面对第一个信源时实话实说自己对防渗工程危害性的不了解开始,我就认定了这本书的风格:真实。能在若干年后回忆叙述新闻时这样客观,不仅担得起新闻是历史底稿的责任感,更有种让人信任的幽默感。这本书写防渗各方公开大讨论的部分尤其精彩!!!这...
评分虽然没有去过圆明园,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多次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每次教学,心中都会充满痛惜与愤怒。圆明园,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竟被侵略者放火烧成了灰烬!每次教学,都会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和锻炼,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为“落后...
评分作者有种特别珍贵的坦诚!从面对第一个信源时实话实说自己对防渗工程危害性的不了解开始,我就认定了这本书的风格:真实。能在若干年后回忆叙述新闻时这样客观,不仅担得起新闻是历史底稿的责任感,更有种让人信任的幽默感。这本书写防渗各方公开大讨论的部分尤其精彩!!!这...
评分把自然的湖泊变成塑料盆 一次自然知识的普及,一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绝佳样本 ——读《圆明园防渗之争》有感 《圆明园防渗之争》的word文稿在出版前曾经到过我手里,虽然我是一名编辑,但是那会儿想着,一件发生在16年前的事情,今天的人为什么会要看,对于读者来说,这些内容...
评分这是一部让你看完第一段话,就想一气呵成读完的全景式报告文学。在一个个真实、跳跃的文字中,在一件件生动、起伏的事件里,我看到的是赵老师身为记者、环保主义者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通过一帧帧圆明园防渗事件画面的展开,我清晰地感受...
圆明园防渗之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