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写作者刘勃所著的一部孔子传记,也是对《史记·孔子世家》的一次精读。刘勃参照《论语》和《左传》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信息比对,将孔子的人生际遇放置在春秋末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并展开多重线索的想象与推测,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孔子的“成圣之路”,为读者理解孔子的选择、思想和境遇开拓出一个丰富的空间,提供了一些既有趣味又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刘勃,历史作家、编剧。在《读库》《中堂闲话》等书刊上发表过历史文化类随笔若干,出版《战国歧途》《失败者的春秋》《司马迁的记忆之野》等书,与人合作过电视剧剧本。现任教于南京三江学院。
作为最早一批网络作家,刘勃以解读西游、金庸起家,深入介入历史写作。面对过去的人物,刘勃尽力持理解之同情,不求全责备,也不滥加虚美之词;对于古代中国,也将其放置到世界历史的横向坐标中。
第一次读这样的作品,给孔子做传给《论语》做注,别有一番滋味。对于没有熟读过《论语》《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的人来说,通过这本书的文字相当于旁观孔夫子一生,看他有血有肉有喜有恨有追求有失落的俗世一面,细心的看也会发现不同经历时观点的变化。 最难得的,是从这本书...
评分孔子与苏格拉底颇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本亦为“智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不向学生收取学费,强调“有教无类”,不会将知识“资本化”,孔子对于宇宙的问题,没有做过多的阐述,“无有兴趣”,对于“鬼神的问题”,孔子接受传统的见解;苏格拉底将“使命”赋...
评分 评分 评分第一次读这样的作品,给孔子做传给《论语》做注,别有一番滋味。对于没有熟读过《论语》《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的人来说,通过这本书的文字相当于旁观孔夫子一生,看他有血有肉有喜有恨有追求有失落的俗世一面,细心的看也会发现不同经历时观点的变化。 最难得的,是从这本书...
好读又好笑,非常适合对历史感兴趣却嚼不下去的半吊子爱好者。“经典越是没说清楚,解释经典才越方便”;大宗师越被神化,解构“其真”、使“去神化”才更深刻。
评分9/10. 作者结合《论语》和《左传》对《史记·孔子世家》进行了详细解读和评论,里面有孔子和他的几个弟子的一生。 解读非常的有趣和生动,既客观,也很深刻。虽然我对以上三部古代经典著作基本不了解,只在上学时从语文书里了解了一点皮毛,但它们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我和两千多年来的其他中国人,影响着我一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还有那么多我常用也耳熟能详的成语出处。这精神虽然对事业的成功似乎没有什么帮助,但却时时提醒我怎么做人。 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
评分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世俗性、常识感和包容心,都是仁者爱人的表现。但太沉溺于这些,人可能丧失原则和底线,因此也一定不能忘了为仁由己。黑格尔鄙视孔子的话,说孔子那里没有什么思辨的哲学,讲的都是常识道德。话说得虽然难听,其实并不错,只是今天看,那些苦心经营出来的包罗万有的神学或哲学体系,都已经过时得非常彻底,反而是世俗化、碎片化的常识道德,更经得起时光的考验,用孟子的话说,这叫“圣之时者”。 现代人读论语先杨伯峻(了解)后孙钦善(以经解经)再朱熹(入古人情境,晦庵平正),末以程树德《论语集释》(集大成,毋庸赘言)新编诸子集成四卷本终生读之味之玩之。
评分好读又好笑,非常适合对历史感兴趣却嚼不下去的半吊子爱好者。“经典越是没说清楚,解释经典才越方便”;大宗师越被神化,解构“其真”、使“去神化”才更深刻。
评分读这本书,老是让我想起现在的欧洲。如果没有出现一个大一统的人,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像一盘散沙。此外,一个“孔子”能人的面貌也浮现在我眼前,我一直都认为造神是一种捧杀。人人都喜欢把能人叫作天才,圣人,但是却忘记了ta们与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思考会犹豫。如果把ta们的成只归结于某个天赋,这是一种傲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