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本书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作者简介:
罗芙芸(Ruth Rogaski)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1996-2003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2004至今在Vanderbilt任副教授。罗芙芸主要研究中国清代与近代历史,包括东亚近代的医学史、城市史、妇女与性别史、社会文化史等方向。目前正在撰写The Nature of Manchuria一书。《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于2004年出版,先后获得“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伯克夏女性历史学家会议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医疗史学会韦尔奇奖”。
译者简介:
向磊,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期从事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与编辑工作。
Ruth Rogaski,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in Treaty-port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此书沈、刘、章三个人已经有很多讨论,我就不需要多说了,虽然他们有争论,但他们的观点我大多同意,少数不同意。这周刚好轮到我报告,所以...
评分这两天读完这本书,说不上津津有味。读完之后感觉也没有非常特别吸引我和启发我的地方(当然这是对比我阅读前的期待而言的),思前想后,大概是因为“卫生的现代性”这个说法已经听的很多(所以足见这本书影响力之广),也大概了解她要讲的历史过程的一个基本思路了。我想一些...
评分 评分读杨念群《再造病人》时看到书注释中引用了罗芙芸的《卫生的现代性》,就找来看。 两者相较有相似之处:都基于福柯的身体政治,结合医疗卫生和社会生活来理解20世纪初的中国。但由于两位作者的东西方视角不同,在相异之处也各自有亮点。 1.《再造病人》聚焦传教史,西医东传是...
评分天津!
评分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欧洲在医学上(或许也包括军事上)并未出现大分流,差距更多体现在政治&社会结构而非理论上。殖民者的医学优越感,因其力量的有限性并未影响普通人的思想。 后义和团时代,卫生被重构为弱国与弱民的标记,公共卫生作为一种全新的话语被帝国主义者带入了天津,同时也为八国联合成立的天津都统衙门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暴力干涉披上了科学与合法性的外衣 其中,选择性惩处的讽刺无所不在:细菌学而非军事意义,被援引为拆毁天津城墙的理由;衙门建立未满一月就商讨起开设妓院,并援引细菌学作为监管依据 此外,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的分歧也颇可玩味:前者在焦虑下拥抱各种标记,将自己与不卫生的同胞区别开;卫生现代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作为水循环中介的挑水/粪夫变得不可或缺,他们的非暴力不合作倒是堪称弱者的武器
评分得到听书
评分《卫生的现代性》还包括中国精英人士引进西方先进理念的过程,包括关于卫生理念的翻译问题,也涉及细菌治理和细菌战的问题,也有新中国的卫生道路问题。用作者的原话,这本书就是“追溯了卫生如何在频繁入侵的帝国主义环境下通过改革者的努力而获取其普遍化的合法性”的过程,就是我们现代化的卫生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过程。
评分从保卫生命长命百岁到公共卫生健康 卫生词义的演变也是政策的演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