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瓦

汉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刘三解
出品人:记号Mark
页数:824
译者:
出版时间:2021-10-1
价格:12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7141788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汉族
  • 古代
  • 民族
  • 社会
  • 风俗
  • 传统
  • 研究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知名学者葛承雍、李鸿宾、张帆、蒙曼等联袂推荐!

作者刘三解以一贯的严谨,爬梳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以刘邦的原生家庭切入,深度解析刘邦如何彻底埋葬周秦血统贵族主导的社会,代之以刘氏“家天下”的“新贵”。

《秦砖:大秦帝国兴衰启示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勾勒周秦之变后秦制的完整架 构;而《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则以历史人物为线索,聚焦刘邦、项羽、吕雉、项梁、韩信、魏豹、曹参等人,侧重秦制因何而变,如何变为汉制的描写。

翻开目录,随着作者的文字进入西汉初年的历史情境:“一张汉初军功表,半本历史密码簿”;“吕氏家族到底是不是被刻意遗忘的‘创业合伙人’? ”;“鸿门宴真正的赢家,一顿饭吃下半个楚国 ”;“为什么项羽选对了所有答案,还是失败了?”

———————————————————————————

“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

《汉瓦》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

———————————————————————————

※ 学者推荐

两千多年来,秦汉之际的波诡云谲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文明认知。从秦人到汉人并不是种族的变化,也不是不同信仰的改变,在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王侯将相、秦吏楚将、客卿术士、同乡平民,都以不同的江湖经历,构建着中华文化形成时期的统治秩序。《汉瓦》作者没有被传统解释和演绎所束缚,而是建筑出自成一系的历史殿宇。

——葛承雍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毫无疑问,本书颠覆了我们的诸多印象。坦白地讲,作者并没有全然说服我,但这也正是阅读的最大乐趣——我在内心深处和作者不断争辩,并且因此翻阅起其他相关的资料和著作来。事实上,历史正是因为千秋万代的持续审视而不断丰富,并且不断溢出它的边界,让文学的讲述、史学的探究与哲学的思辨各取所需,从不同的角度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心灵。而这,也正是我们对《汉瓦》的期待。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楚汉相争引发的西汉建国,因有司马迁脍炙人口的描述而家喻户晓;又以班固的编纂纳入正史而世代相传。作为一统王朝初始奠基、中国政治体统因而塑形的学术研究之长盛不衰,自不在话下;而那波折激荡折射出的人生历练, 尤其这种历练蕴示的生命意涵,才是秦汉之交乃至刘邦王朝的兴衰嬗替成为口耳相传的“谈资”至今畅而不衰的因缘。尊重史事的严肃并以通达的奉献,这部《汉瓦》承《秦砖》之后再次推向书界,以舒朗上口的笔调于非以为业的读者而言,是否是一个获取历史“本真”的最佳选项?这全凭阅读之后的感觉了。

——李鸿宾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钩稽史料中的残缺信息,对于秦末汉初历史提出了不少新颖有趣的见解。这充分说明, 看似题无剩义的领域,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

——张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作者简介

刘三解,历史研究者,著有《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其实你一点儿都不了解刘邦 001
第一节 他是魏人,还是楚人? 003
第二节 刘邦出生地的玄机 016
第三节 他们的名字去哪儿了? 029
第四节 “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正解 043
第五节 父亲口中的“无赖”其实是“小妾之子” 056
结 语 069
第二章 刘邦的江湖不只是人情世故 071
第一节 在家难靠父母,出门能靠朋友? 073
第二节 秦吏身份带来了什么? 085
第三节 一句大话换来一个帝国? 097
第四节 “赤帝子”为什么要斩“白帝子”? 111
第五节 江湖道义,请刘季先死 124
结 语 138
第三章 沛公发迹史:一年间“三易其主”换来步步高升 141
第一节 反秦战争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胜利 143
第二节 东阳宁君,鲜为人知的“伯乐” 154
第三节 “长者”的巧妙背叛,楚国人不打楚国人? 164
第四节 如果项梁不死,刘邦集团将不复存在 174
结 语 189
第四章 刘邦凭什么“先入关中者为王”? 193
第一节 项梁之死背后:吓破胆的项羽与脱队的曹参、周勃 195
第二节 魏王豹,鲜为人知的“西进”伙伴 207
第三节 刘邦西进时的目标可能只是“魏国权相” 216
第四节 “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真的存在吗? 224
结 语 236
第五章 一张汉初功臣表,半本历史密码簿 239
第一节 军功列侯“履历”的正确读法 241
第二节 中涓、门尉、执盾,汉帝国与《墨子》不得不说的故事 258
第三节 秦汉之际竟然有三套军事组织体制 273
第四节 刘邦入汉中之前的“诸将”是什么级别 287
第五节 从“连敖”升职“都尉”,韩信为什么不开心? 303
第六节 为什么萧何是“客”,曹参是“中涓”? 318
结 语 329
第六章 根本不存在的功臣列侯“集团” 333
第一节 “丰沛同乡会”缔造了汉帝国? 335
第二节 同为“丰沛列侯”,凭什么当不得“开国功臣”? 352
第三节 “石榴籽结构”才是汉王朝开国团队的本相 369
第四节 刘邦任命“将军”为什么喜欢后来者居上? 384
第五节 沛县起兵后的“第二把交椅”该谁坐? 403
第六节 吕氏家族到底是不是被刻意遗忘的“创业合伙人”? 417
结 语 436
第七章 西楚霸王到底是谁的继承者? 439
第一节 子虚乌有的“六国贵族复辟亡秦” 441
第二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457
第三节 “六国后”只是顺应地域认同的傀儡 471
第四节 项氏起兵时的名义根本不是“反秦复楚” 484
结 语 495
第八章 还原失败者项羽的本来面目 497
第一节 韩信为什么最终放弃了“仁君”项羽? 499
第二节 没有韩信,就不会有汉帝国 512
第三节 韩信悲剧的根源: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 523
第四节 项羽的本相:借力打力的精明政客 535
第五节 鸿门宴真正的赢家,一顿饭吃下半个楚国 549
第六节 为什么项羽选对了所有答案,还是失败了? 564
结 语 579
第九章 刘邦建立的统治秩序也是“二世而亡” 583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选举登基的皇帝 585
第二节 吕后一介女流为何能够独掌朝政十五年? 595
第三节 汉文帝登基意味着刘邦的汉朝已经死去 606
第四节 一场政变“吓”出了文景之治 621
第五节 西汉王朝“相权”跌落究竟始于何时? 638
第六节 七国之乱只是一次“受害者联盟”的集体自杀 649
结 语 663
第十章 大汉帝国为什么没有“二世而亡”? 665
第一节 汉高祖“休养生息”?不,是吕后让“大家发财” 667
第二节 秦制2. 0 版:让“黔首”不再是“植物” 691
第三节 汉帝国的军功授爵制度自开始就是一个“骗局” 711
第四节 被骗的60 万汉军老兵为什么没有“讨说法”? 733
第五节 汉文帝大刀阔斧改秦制 756
第六节 汉景帝全面否定汉文帝改革的原因 784
结 语 796
终 章 79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启风/文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秦砖汉瓦”,原先指秦汉时期常见的画像砖和瓦当,后来泛指中国传统建筑。没想到有一天,“秦砖”和“汉瓦”竟会成为两本历史书的名字。在《秦砖》中,刘三解深入挖掘秦制由来,到了《汉瓦》,他更进一步,阐释了刘邦集团对秦制的继承、利用和完...  

评分

读《汉瓦》这本书需要调动足够的专注度。 例如,书中第十章三、四节,46页的体量,我大约“静音阅读”了2个小时。 这两小节集中论述的问题和作者的大致态度其实已经通过小节标题表述出来:汉帝国的军工授爵制度自开始就是一个“骗局”;被骗的60万汉军老兵为什么没有讨说法。 通...  

评分

您的时间宝贵,厚厚的《汉瓦》值得——《汉瓦》读后感 很有幸成为《汉瓦》首批读者之一。三解让我写个书评,我说“评”不敢,倒是可以工工整整写一个读后感。 众所周知,历史学的研究著作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专业性、可读性、思想性”三者最多只能达成其中两个。读完《...  

评分

秦所以亡,汉所以兴。这是刘邦在与陆贾进行了一次让他恼羞的对话之后,向陆贾提出的问题。两千年来,很多人从各种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留下了汗牛充栋的作品,这许多作品都基于一个认识,那就是刘邦这个人是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关键性人物。那么刘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评分

讲真的,每一章前面的小节都看得费力又费思。看三解老师从各个原始史料里扣细节去“常识”,还原出符合当时的军政制度、社群关系、行为逻辑等等,感觉自己真的可以想象出一点活生生(这个词感觉不是很恰当,但又觉得没有更比它恰当的词适合)的秦汉时代的面貌,而不是一堆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表面上是在考辩汉高祖刘邦的成长史,但其背后的主轴实为秦汉间制度的延续和变迁。近些年来不乏有以刘邦为关注对象的史学作品,例如李开元,佐竹靖彦等史家都有专著叙述,其中都着重强调地域或者人的因素。而在本作中,作者更看重制度的因素,也点明了刘邦对于秦制的熟稔和敢于突破。有赖于地下简牍的出土和释读,得以让2000多年后的我们去接近汉初的历史,并且能够和秦朝的文本进行对比,进一步看到制度间的传承和变革。作者在他另一部作品《秦砖》中问到:“制度是制定的,还是演化的?”依我看来,秦制更着眼于前者,是在东周乱世之际,寻找确定的高效的管理手段。而汉制则更贴近后者,是在周秦制度的逐步奔溃中,一步步摸索,一点点还债,在经历了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后,最终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评分

说实话文风不太喜欢 暂时弃读

评分

很不错的历史书,回答了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汉之所以兴和秦之所以兴都一样,靠的是秦制,依靠刘邦萧何秦吏对组织优势和见识,得以迅速体系化,以关中韭菜炮灰对阵项羽,再打破战国以来的爵位分封,以滥封吸引猎狗们集体咬死项羽,再之后面临封赏无法兑现,依靠惠、吕、文帝的大家发财来满足基本盘60万老兄弟的富贵需求。然而大家富贵终不是秦制的目的,利出一孔,最终还是被景帝、武帝逆转。

评分

很不错的历史书,回答了秦之所以亡,汉之所以兴。汉之所以兴和秦之所以兴都一样,靠的是秦制,依靠刘邦萧何秦吏对组织优势和见识,得以迅速体系化,以关中韭菜炮灰对阵项羽,再打破战国以来的爵位分封,以滥封吸引猎狗们集体咬死项羽,再之后面临封赏无法兑现,依靠惠、吕、文帝的大家发财来满足基本盘60万老兄弟的富贵需求。然而大家富贵终不是秦制的目的,利出一孔,最终还是被景帝、武帝逆转。

评分

很细致的考据,真的是瓦片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