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六部分,第一部分旨在為傳統祛魅,對新世紀以來,國人趨之若鶩的國學熱做曆史角度的分析。語言輕鬆幽默,言說的背後又帶有對當代文化的關切。是可讀性與內容紮實兼備的六篇曆史小品文。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來,治學研究的當行本色。從周邊看中國,何以中國,這些當下讀書界耳熟能詳的命題,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人如何與世界相處的一種自我定位。這裏麵的八篇文章,正是在這個支點上展開,有對中國典籍,特彆是地圖的新認識,也有多包括朝鮮、泰國(暹羅)、緬甸的新知。讀來引人入勝。第四部分,名之曰遊學,是作者連續三年在美國普林斯頓交流的側寫,它展現的是曆史學人更為感性的一麵,曆史學傢看曆史學傢,是拋去故紙堆後的英雄相見歡。第五部分,可謂之曰治學,與第一部分也有一定的呼應。在多年的教學中,葛兆光對人文學科、學術史、思想史都有自己的新的體驗,這些體驗大都是創建,也是痛定思動的反思,對後來人是一種啓迪。最後,一部分寫作附錄,其實也可叫前史,從葛兆光的來路身世,談到他的求學,以及研究。像是他個人的一個自畫像和小傳。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曆史係特聘資深教授。1950 年齣生於上海,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1992 年起,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2006 年至 2013 年擔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颱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校客座教授。2009 年獲選第一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全球學人”。著有《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宅茲中國 :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等。
这本书比《余音》更为随笔,但是并非只是松散文章的合集,葛兆光教授在各辑都是有不同的主题。全书背后隐含着葛教授对历史研究意义的思考:看历史卸妆。这是追求,但不是这本书所要达到的效果。 一、不同的主题 第一辑主要聊到古典的诸多资源在当下的光怪陆离的命运。第二辑处...
評分 評分也许,是因为我前几个月看了两本关于历史的书吧,一本是顾城《南明史》一本是陈歆耕的《蔡京沉浮》,这两个作者都是比较求实求本的作者,很有收获,也很过瘾。 于是,看史书类书籍就有些停不下来。又看了《晚唐五代诗史》《香草美人 许结讲辞赋》《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評分原本以为《到后台看历史卸妆》是一部历史书籍,看过内容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随笔集。本书的诞生过程颇为有趣,本书作者葛兆光教授在香港遇见北岛和甘琦,他们邀请作者给《今天》编一个“专辑”,然后汇集成册,收入“视野丛书”。 这就能理解为何本书的内容是随笔了,随笔也有...
當散文隨筆看還是很不錯的。
评分不要用看學術論文的心態看隨筆,你會發現它很不錯!
评分在《到後颱看曆史卸裝》中,葛兆光形容自己是一個“最悲觀的理想主義者”,正是因為他看到瞭文化傳統和學術研究中那些令人心憂之處,他從沒放棄理想,更從未忘記責任,在暴風雨中做一個“燃燈者”,這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氣。
评分交瞭各種申報書,今晚終於可以抽空讀些閑書,喜歡讀葛老的隨筆。葛老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訪學見聞,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史的反思尤值一讀(部分文章雖已讀過),對某些史實的解讀也頗見功力。
评分學問,見識,文筆,高山仰止。校對有些瑕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