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未上市即引起媒体热议,入围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荣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海贝的传奇,还是一部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这是杨斌教授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它既向我们展示了贝币在全球体系内作为支撑性基础货币的区域和地方性特色,又揭示了它在东半球传播的广度。从海贝本身到其作为货币的兴衰,本书描绘了一幅它在东半球六个区域内传播的历史画卷。
——帕特里克·曼宁,
匹兹堡大学安德鲁·W. 梅隆讲席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杨斌的《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是迄今为止对这种主要货币(贝币)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之上,必将与万志英的《财富之泉:11~18世纪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等作品一样,成为货币史上的经典。《海贝与贝币》应被放在全球历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的书架上。
——丹尼斯·O. 弗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人员和教员若在他们的书目和课程大纲中加入这一研究成果,定会有很大收获……世界史的学生和教员在用海贝拼凑我们全球历史的碎片时,会从这部重要的作品中获益匪浅。
——埃里克·施皮雷尔,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顿学校助理教师
杨斌,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对中国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及海洋史颇有兴趣。其博士论文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于2004年获美国历史学会主办的古腾堡电子出版奖(The Gutenberg-e prize),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目前正在撰写第三部英文专著Discovered But Forgotten: The Maldives in Chinese History。
傍晚时分。终于是把这本大部头读完了。读后我被这用海币构建出的经济动脉震撼到了。没想到一枚平平无奇的小海贝。竟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有许多,请允许我列出三点与大家分享:第一是海贝作为小额货币而存在,说明其实市...
评分究竟谁在“非学术的关注”? “非学术的关注” 林超民教授在其大作《云南与内地:和谐共融的整体》中指出:“现在,杨斌的博士论文以《流动的疆域:全球视野下的云南与中国》出版。在一些不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云南历史一知半解的人中间引起非学术的关注和盲目的轰动。”不妨...
评分 评分关于海贝,我们或许有不少朴素的了解甚或浪漫的想象,却缺少精确而系统的认知。杨斌教授的这本《海贝与贝币》作为专门研究海贝的专著,是一部关于海贝的“辞海”,有助于廓清我们关于海贝的迷思,为我们重新认识海贝作了一次全面详备的祛魅。 这本书以微观视角(海贝)切入宏大...
评分什么是历史?可以说,历史就是记录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走过的路程。书写历史的角度,可以有无穷多的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写,历史总是人的历史。自然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演化历程,可以称之为自然史,但它跟我们所说的历史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一位历史学者以一种自然物...
海贝对世界进程的影响不亚于白银,但显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书作者从头至尾追寻了海贝,确切地说环纹货贝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为什么是海贝而不是其他物品脱颖而出成为经济交流之媒介的?又是如何扩散到印度、孟加拉、西非诸国乃至云南的?在退出世界舞台时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且给非洲诸国带来了怎样的伤痛?这些书中都有详尽的论证。也许诚如作者所说,从海贝的角度看待世界史会成为未来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
评分海贝对世界进程的影响不亚于白银,但显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书作者从头至尾追寻了海贝,确切地说环纹货贝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为什么是海贝而不是其他物品脱颖而出成为经济交流之媒介的?又是如何扩散到印度、孟加拉、西非诸国乃至云南的?在退出世界舞台时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且给非洲诸国带来了怎样的伤痛?这些书中都有详尽的论证。也许诚如作者所说,从海贝的角度看待世界史会成为未来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
评分我同意这本书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全球史,事实上我认为对于海贝这种我们都知道一些的货币,可能搜集到它的核心资料只需要2年,但从容不迫地写成书可能需要另外8年。作为核心的第6章在我看来仍有些扭曲的感觉,但它作为书而非论文的确是很值得称赞的。
评分《海贝与贝币》对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做一番全球性的考察。贝币兴起于公元四世纪前后,消逝于公元二十世纪早期,其演化历经了一千六百多年。贝币的出现既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又充满地方特色。通过一一考察印度、中国、东南亚、西非以及太平洋诸岛和北美的海贝与贝币,本书揭示了长时段、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网络及互动;分析了全球视野下贝币的在地化过程;指出贝币塑造了亚非欧大陆各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它是最早的全球性货币;还提出了贝币世界这个范式,并以此与各式各样地方的、地区的、跨地区的乃至全球的角度、方法和主题进行对话。一言以蔽之,这本书从微观视角(贝币)切入宏大主题(全球史),十分精彩,值得一读。
评分考古学家普遍指出海贝在考古发现中主要存在三种功用——贝币、墓葬与装饰,后两者已被验证,前者的真实性是一个涉及全球史讨论的经典议题。杨斌指出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海贝产量最多的地区,从印度北部到孟加拉、缅甸、泰国、云南,西至非洲尼日尔河这些地区将海贝作为贝币使用的地域,他们使用的均是马尔代夫海贝。其余地域考古发现中的海贝,多是以一种贵重等价物的形态,在贸易中呈现,比如欧洲的黑奴贸易与贵族酋长换海贝,商代殷墟和三星堆墓葬中以海贝数量凸显身份高贵。此外即便是将海贝作为货币使用的地区,也没有将海贝作为唯一货币形态进行交易的地区,大多数地区是因为当地缺乏金银铜锡等矿物质铸币,于是存在贝币和矿物货币两个货币系统。结合国内彭柯和朱岩石的经典论文指出欧亚非之间存在海贝之路的贸易路线,但古代中国没有贝币贸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