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无限

伦理与无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关于作者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法国著名哲学家,代表性著作为其现象学哲学三部曲:《总体与无限》《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和《论来到观念的上帝》。另有《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上帝•死亡和时间》等重要著作。

关于译者

王士盛,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2019年)。

关于校译

王恒,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出版者:
作者:[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出品人:折射集
页数:81
译者:王士盛 译
出版时间:2020-11
价格:3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5236563
丛书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图书标签: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收录了列维纳斯思想成熟时期的十次访谈,它们于1981年由法国文化广播电台播出。在这里,列维纳斯亲口讲述其现象学致思之路,由《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时间与他者》,到《总体与无限》,再到《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并梳理了其伦理现象学的核心概念:“il y a”、实显、秘密、自由、脸、责任、替代、见证、荣耀……这些访谈也被认为是对列维纳斯思想的忠实导读。

===============

֎☆一本列维纳斯自述!₱★

★☆成熟时期列维纳斯思想的忠实导读₱★

֎₱致思之路的自我陈述:《从存在到存在者》&《时间与他者》&《总体与无限》&《异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

֎☆核心概念的自我梳理:“il y a”、秘密、自由、脸、责任、替代、见证、荣耀……₾★

★₾注释翔实,串连列维纳斯著作֎★

===============

这本书很好读。不光因为简短,更因为其中的论证都很容易理解、很具体。

——列维纳斯

列维纳斯……以口头的方式捍卫一个被挑战和被误解的书面话语,让它重新运作起来,并让其经历当下的考验,经历他人的考验——毕竟,它最终就是要说给那当下实际在场的他人的。

——菲利普•尼莫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列维纳斯的激进有两点很难处理。1、“孩子”是“超越可能”,成为了一种必然,这里用伦理命令生成,但“孩子”是“无辜”,应该是来去自由。2、结尾奇妙发问而让列维纳斯不得不逃避。如果他人的存在让我自身的存在丧失理由,我为何不能自杀?答案是:在复数的“我”中,他者是我...  

评分

萨特(和加缪)最大的错误在于,当他们意识到了存在与此在的基本关系结构(当然它还可以更基本)就暂停下来,试图通过这一结构来说明行事准则,再与生活之中找到切实的证据,说明存在之遮蔽在这些非课题化的领悟之中依然还能够瞥其面目。值得怀疑之处在于,如何说明基本结构推...  

评分

萨特(和加缪)最大的错误在于,当他们意识到了存在与此在的基本关系结构(当然它还可以更基本)就暂停下来,试图通过这一结构来说明行事准则,再与生活之中找到切实的证据,说明存在之遮蔽在这些非课题化的领悟之中依然还能够瞥其面目。值得怀疑之处在于,如何说明基本结构推...  

评分

菲利普·尼莫:在您最近的那本大作《异于存在或本质之外》中,您谈到了道德责任。胡塞尔论说过责任,但他所说的是对真理的责任;海德格尔论说过本真性;那么,至于您,您所谓的责任是什么意思? 列维纳斯:在这本书中,我将责任看作主体(性)的基础性、首要性和根本性结构。因...  

用户评价

评分

真好。与其说在反—海德格尔,不如说在扩充海德格尔刻意按下的伦理学—他者/存在者维度

评分

重点看1-3,6-7.剩余章节略读。对着英译本看下来没啥大错(除了有些地方可能是因为中文本身的表述习惯不怎么好读)。比较清楚的列维纳斯导论,概略地讲了讲自己的问题意识、概念以及思考线索。

评分

一本很有意思的、可以一窥列维纳斯思想的小书。“真正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是一种将自身等于存在的那种自满自足的生活,一种宁静的生活;这真正的人的生活会唤醒自身向他者,也就是说永远都会再醒来。”为他人负责,甚至为他人的责任负有责任。看的过程中,有时也难免会和与谈者尼莫一样感到惊讶:“您(列维纳斯)竟甚至于此!”

评分

看到封底的引用里,列维纳斯说自己这本书很好读,当时就感到一丝压力:要是连这也读不懂,那岂不是非常丢脸吗!还好,这本书真的好读,成功地给了我一种已经整体把握住列维纳斯思想的错觉。“遇见他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甚至连他眼睛的颜色都不注意”,这句话说得真好,原来现象学也可以蕴含善!但这真的好难,我要如何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物呢?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面容早已沦为重要的景观,还能承载“汝莫杀”的诫命吗?在现代技术主宰的时代,面容还存在吗?列维纳斯问出了他的形而上学终极问题:我有资格存在吗?是不是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就篡夺了某人的位置?果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因一切人和一切事,对一切人负起罪责,而我,相较他人,更是如此。”人的生活不可能是自满自足的,我们必然需要唤醒自身向他者。

评分

正如列维纳斯在后来的一次访谈中自述,这本小书完全可以作为打开其思想武库的亲传秘籍。他最初的反思源于对“总体性”的怀疑,这既不同于笛卡尔在“我思”之外对“无限”的命名,也对现象学破除“心外之别”的合法性提出挑战,因而正视无法被规约的“我思”之外的部分构成他最初的哲学动机。 “冥然兀在”的“il y a”作为先于实存者的“实存”本身,如闷郁的空气一般包裹着“我”和“他”,由此认知是光源的探照,是服慑,是所有“他者”的从属,是永恒的“肩并肩”。而这种共植于此在的存在,是幼稚无望的竞争,也是焦虑。 因此,“破出”存在具有了思维之维外更切峻的拯救意义。涂尔干意义上的社会学逐渐演变为日后“时间”、对“脸”的注视、对话和扮演“上帝”获得的荣耀,后者作为对陀的回响,最终落脚为我对他人的“负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