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许知远从新闻从业者的视角,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媒体精神。作者回看这个行业的往昔时,在书中漫生出来的尊敬、怀念,以及乡愁般的忧伤,对于今天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研究人员都不无借鉴作用
编辑推荐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新闻业何为?
面对通稿和“10万+”,还存不存在严肃的新闻业?在历史上,一代代媒体人怀抱着何种梦想投身其中,用自己的雄心和才华重新定义新闻业?
媒体人如何捕捉新时代的风尚,《纽约客》可以告诉你答案
纽约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使得家乡暗淡无光,享乐主义更具诱惑力。举止粗鄙的罗斯最终创造出《纽约客》,是因为他成功地捕捉到新一代纽约人对于幽默感的理解。
避免取悦他人,不管是权力、市场还是公众
2001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中,《时代》编辑踌躇再三,最终选择了纽约市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而不是本·拉登。很显然,在尊重客观与讨好公众之间,《时代》选择了后者。
判断力比勇敢更重要
中国新闻界有两种人:有的人将自己想象成斗士,认为只要尽可能地披露真相,就越可能接近真理;也有人将自己的平庸推卸在制度层面上,抱怨所受的阻拦,而只要面前这座大山消失,前途必然光明。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办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访谈节目《十三邀》主持人。代表著作有《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新闻业的怀乡病》《醒来》《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等
大抵学新闻的,或者新闻从业者都会有许知远所说的这么一种怀乡病吧,曾经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代啊,记者当之无愧地接受“无冕之王”的称号,并且为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自豪,为寻找求证一个新闻事实奔波拼命以维护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和它所带来的使命感。 在这本书里,许知远所着眼...
评分3.8 《新闻业的怀乡病》 许知远 三个深夜,仔细读完。 作者许知远是让我又爱又恨的一个作家。单从这本书的文字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文科训练,有一部分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经常会让我挠头,猜测其中的意思。掉书袋式的写作方式,也并不值得借鉴(他也在书中承认多次引用某...
评分今天的许知远,已经不属于那个忧伤的年轻人的年代了。 还好,许氏的愤怒还在。 世界很大,你慢慢走。
评分3.8 《新闻业的怀乡病》 许知远 三个深夜,仔细读完。 作者许知远是让我又爱又恨的一个作家。单从这本书的文字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文科训练,有一部分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经常会让我挠头,猜测其中的意思。掉书袋式的写作方式,也并不值得借鉴(他也在书中承认多次引用某...
评分慢慢的看的,应该算是读完西方新闻史之后的杂文选吧,买了有很久了,每次看一点点,也会有一些感触,作者笔触下的那些想法,我也有过,只是我习惯了一个人沉默,最近沉醉于中国新闻史下,对比之下,这文字又多了一股问道,唯心而已
作者开篇在序言中就说:“我们这一代新闻人,不经无法塑造时代与社会,还被裹挟于时代情绪中,疲于奔命,更普遍缺乏足够的才华与毅力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一些时刻,我强烈地感受到一整代人的失败。”虽然作者年逾不惑,说的是他们那代人,但我仿佛在这段话中看见了自己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
评分疫情期间看完了,不得不感慨一下新闻业的up and down。
评分作者开篇在序言中就说:“我们这一代新闻人,不经无法塑造时代与社会,还被裹挟于时代情绪中,疲于奔命,更普遍缺乏足够的才华与毅力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一些时刻,我强烈地感受到一整代人的失败。”虽然作者年逾不惑,说的是他们那代人,但我仿佛在这段话中看见了自己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
评分总有一副“我想深刻、我想长远”的面孔,可究竟还是浅
评分许知远大叔对于美帝媒体行业发展史的略带情绪化的描述无疑让我对传媒有了更深一层的疏远。势利、庸俗、矫揉、一味迎合大众,同时为了竞争而不惜一切无耻的炒作手段。我庆幸自己没有做过新闻梦,王克勤老师那样的少数派在如此不堪的传媒环境里太过孤独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