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讲了一个故事:
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
为什么在这场灾难中,时间就是生命?
故事是以时间为脉络呈现给大家的,在阅读过程中,你将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你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它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本书1987年获得石墙图书奖,作为20世纪美国同性恋历史上最具预见性的编年史,被译成7种语言。
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93年被HBO拍成电影,共获20项提名、9个奖项,包括1994年的艾美奖。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被《时代周刊》列为“百大非虚构经典”。
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
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作为出柜的同性恋者,在当时报社和电视台的恐同环境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
做了几年自由记者之后,1981年,他进入 《旧金山纪事报》,成为国内新闻记者,也是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他一直致力于艾滋病报道,包括医学、社会、政治影响方面,他的作品因极具叙事性、将个人故事与政治和社会报道交织在一起而备受赞誉,因此,他被誉为“同性恋生活的杰出的编年史作家和同性恋问题的发言人”。
1988年,希尔茨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杰出作者奖。
1999年,纽约大学新闻系将希尔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报道评为“美国20世纪新闻作品100强”的第44位。
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
这本书期待已久了,终于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出版,译文纪实系列的作品从大多从亲历者或者记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自己的经历,或大量的采访和调研,为读者还原故事的全景。这种体裁是很有价值的,它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全面观察艾滋病疫情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译文纪实关于传...
评分 评分四星半。 先说缺憾吧,以时间维度多线并进的叙述方式,如果是系列纪录片有特写有群像是个很不错的排篇布局,但是诉诸于文字的话的确略显冗杂,需要读者边阅读边提取同类人事信息背后的共性key word 。这大概也是大部分没能读完的人的重要原因。然而,反过来想,每一个琐碎的叙...
评分在疫情间读完这本书,让我们摆脱文学与情感的热气,回到冷冰冰的现实。现实犹如一次又一次重拍的老套电影,新的与旧的并无半点差异,只不过是色彩从黑白发展成了彩色,于是观众连连拍手叫好,电影看罢,装模作样的感叹,电影艺术进步的真快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在全球...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二刷三刷乃至n刷的书,虽然如此,初次看完以后仍然有很多感触。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然而在美国,它不被看作单纯的一种疾病。因为要求性解放乃至狂欢的生活方式,同性恋群体成为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此,这种疾病便与同性恋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
“艾滋病研究已经变得和政治一样肮脏,科学所具有的全部乐趣和刺激已经荡然无存。”“当我问及他们为什么愿意接收采访时,大部分人希望他们留下的某段话能有助于减少其他人的痛苦。我从未见过世间还有比这更高贵的懿行。”“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书和作者都是发光的。
评分《时代周刊》“百大非虚构经典”,这部经典的艾滋题材作品,终于来了!
评分“艾滋病研究已经变得和政治一样肮脏,科学所具有的全部乐趣和刺激已经荡然无存。”“当我问及他们为什么愿意接收采访时,大部分人希望他们留下的某段话能有助于减少其他人的痛苦。我从未见过世间还有比这更高贵的懿行。”“在写作本书期间,他接受了艾滋病检测,并要求医生在他写完之前不要告诉他结果,以免影响他的客观判断。在把稿件交给出版商的当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阳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199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症。”——书和作者都是发光的。
评分正如很多读者所说,这不是一个好读的故事。它不像《血疫》,满篇故事血淋淋,毫不遮掩地描述埃博拉的凶残。《世纪的哭泣》信息量大,叙事线相互交错,平民、医疗研究者、政府以及患者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让人读到病毒侵袭的可怕、政府不作为不重视的敷衍作为、医疗研究者们苦苦追寻真相却得不到支持和认同,以及恐同者们的遮掩无视。读的时候一定要控制情绪,否则会被那些明知身染艾滋却依然猎艳故意传染给别人的报复者们,那些明知有极大传染风险却依旧坚持开放乱交场所只为赚钱的浴场老板们,那些看到身边人相继染病倒下死去却还为了sex自由闹事的同性恋人群,那些只为了利益和权利互相扯皮敷衍了事的大学机构和政府机关们,气到吐血。他们都是这场世纪的哭泣的始作俑者。有时候,病毒只是一个引火索,而真正放火引发灾难的,是人。
评分信息量很大,细节很多,有几条叙事线:疫情与性解放以及同性恋运动的关系;科学研究的进程以及科学界的竞争;政客及异性恋群体的态度产生的影响;商业利益与人道主义的博弈。总会把艾滋病和埃博拉放在一起对比,从病毒学的角度来看很有意思。译文纪实还有一本《血疫》是写埃博拉病毒的,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和我对这两种病毒的印象完全一致。埃博拉短时间内爆发性特别强,来势汹汹,能造成大面积恐慌,仿佛世界末日,但快速杀死宿主的本领却限制了它们的扩张;艾滋病则是悄无声息地传播扩散,像鬼影一样,但是影响面特别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更“智慧”的病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