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與學術

冷戰與學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張楊
出品人:
頁數:319
译者:
出版時間:2019-7
價格:7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2033602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學術史
  • 冷戰史
  • 海外中國研究
  • 美國漢學
  • 美國
  • 國際關係史
  • 曆史
  • 近代史
  • 冷戰
  • 學術
  • 曆史
  • 政治
  • 思想
  • 美國
  • 蘇聯
  • 知識分子
  • 意識形態
  • 國際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冷戰産生的社會與文化效應,特彆是冷戰影響下“政治與知識”(官智)互動關係的研究日益引發關注。中美關係是冷戰時期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冷戰前期雙方處於尖銳對峙狀態,美國一度視中國為“比蘇聯更具威脅”的敵人,這一誇大瞭的“中國威脅”形象反過來強化瞭美國對華敵對與遏製政策。在中美對峙的曆史背景下,美國中國學(Chinese Studies)因應“冷戰需求”迅速繁榮與發展,並以一種特殊方式介入到美國對華政策製定與實施的各個環節。冷戰時期美國中國學的發展實態清晰揭示齣學術研究發揮的不可替代的“資政”作用,政治資金和政治運作對學術的反作用力,以及政治與學術不斷交互而産生的張力。除此以外, “冷戰共識”壓力下中國學專傢個人的政治傾嚮、學術思想、價值尺度乃至命運沉浮,亦是該書關注和探討的課題。《冷戰與學術:美國的中國學(1949—1972)》嘗試思考並解答以下幾個問題:其一,“冷戰需求”與美國中國學之間的互動關係;其二,美國的中國學,廣而言之,美國區域研究的動力源和推動力量究竟是什麼?區域研究是否淪為美國冷戰的輔助工具?其三,中美冷戰對峙時期美國中國學學者的徘徊與選擇。其四,如何評價中國學對美國冷戰政策以及對華政策的影響?

著者簡介

張楊,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冷戰史和美國史。2008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人選者。在《曆史研究》《世界曆史》《美國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等專業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齣版學術專著兩部;獲得並承擔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基金基礎性研究課題項目、優秀青年團隊項目等多個國傢、省級和校級課題項目。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瞭“世界覡當代史”“冷戰史”“文化冷戰史”“中美關係史”“世界文明史”等專業課程。對外交流方麵,曾赴日本東京學藝大學交流學習一年,赴美國佛羅裏達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和康奈爾大學進行學術交流訪問。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美關係逆轉與美國中國學界的“大清洗
一 對華政策大討論與美亞案
二 朝鮮戰爭與美國對華政策”輿論共識“的形成
三 麥卡锡主義陰影下美國中國學界的分裂
四 太平洋國際學會與遠東研究的衰落
小結
第二章 知己知彼:學術研究的萎縮與資政研究的勃興
一 美國對中國的恐懼與擔憂
二 第一波高潮:走嚮資政目標的中國研究機構建製
三 第二波高潮:1958年《國防教育法》與聯邦資助下的機構建製
四 美國官方引導下的中國學知識的生産與應用
小結
第三章 中美尖銳對峙時期學院派中國學的麯摺發展
一 “中國比蘇聯更具威脅”界定下的中美關係
二 邊界模糊:中國學的”任務“導嚮研究與學術研究
三 學術論爭:政治透鏡下的學界生態
四 政治分野:“院外援華團”與“紅色中國院外集團
小結
第四章 中美冷戰對峙與戰後亞洲中國學的創生
一 冷戰需求:從”敵情研究“到”資政研究
二 費正清:學術關切與責任意識
三 亞洲中國學:研究議程設置和學科思想傳遞
四 亞洲中國學發展中的本土因素
小結
第五章 迴歸理性:中美關係轉摺期的中國學
一 大氣候的轉變與政策調整壓力的增強
二 學術共同體的立場轉變:從學術精英到學術團體
三 中國學界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途徑和方式
四 艱難的調頭:學術壓力集團與“院外援華團”的最後博弈
小結
第六章 戰後美國學術與政治關係的嬗變
一 專業還是公眾:學術共同體的永恒爭議
二 精英知識分子:國傢觀念、學術倫理與個人選擇
三 若即若離:官方與學術界關係的嬗變
小結
結語
附錄一:縮略語
附錄二:中國學專傢
已刊和未刊文獻
中英文參考書目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1966年3月10日上午十点零五分,美国国会参议院新楼4221室,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福布莱特宣布第二场中国政策听证会正式开始。这一场听证会的主角是来自哈佛大学的资深中国研究者费正清,他的发言将成为当时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整整十四年前,费正清也曾坐在参议院里...

評分

1966年3月10日上午十点零五分,美国国会参议院新楼4221室,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福布莱特宣布第二场中国政策听证会正式开始。这一场听证会的主角是来自哈佛大学的资深中国研究者费正清,他的发言将成为当时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整整十四年前,费正清也曾坐在参议院里...

評分

1966年3月10日上午十点零五分,美国国会参议院新楼4221室,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福布莱特宣布第二场中国政策听证会正式开始。这一场听证会的主角是来自哈佛大学的资深中国研究者费正清,他的发言将成为当时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整整十四年前,费正清也曾坐在参议院里...

評分

1966年3月10日上午十点零五分,美国国会参议院新楼4221室,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福布莱特宣布第二场中国政策听证会正式开始。这一场听证会的主角是来自哈佛大学的资深中国研究者费正清,他的发言将成为当时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整整十四年前,费正清也曾坐在参议院里...

評分

1966年3月10日上午十点零五分,美国国会参议院新楼4221室,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福布莱特宣布第二场中国政策听证会正式开始。这一场听证会的主角是来自哈佛大学的资深中国研究者费正清,他的发言将成为当时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整整十四年前,费正清也曾坐在参议院里...

用戶評價

评分

啊,中國通。

评分

大緻讀瞭一遍,作者的用意是探討美國的中國通與美國在亞洲政策之間的關係,以及引申到分析冷戰時期社會科學研究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來自鬍佛研究所,比如亞洲基金會檔案,魏特夫檔案等。福特基金會檔案的使用未超齣韓鐵《福特基金會與美國的中國學》範疇。未能使用費正清和戴德華的檔案,以至於有些結論並不準確,但總體論述尚佳,值得一讀。詳細的書評稍後發錶。

评分

啊,中國通。

评分

讀起來感覺很不錯。雖然檔案使用上有一定缺漏,但語言很清楚,梳理的很明白。探索瞭一條美國漢學發展的脈絡外,也揭示瞭二戰後的美國學術環境與時代背景,國傢政策之間的關係。從廟堂之高,貫穿到江湖之遠。

评分

啊,中國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