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立一門新學科

倡立一門新學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施愛東
出品人:
頁數:403
译者:
出版時間:2011-2
價格:48.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00494072
叢書系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俗學研究書係
圖書標籤:
  • 民俗學
  • 學術史
  • 施愛東
  • 民俗學史
  • 曆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 學術
  • 新學科
  • 倡導
  • 學術研究
  • 學科建設
  • 教育創新
  • 知識體係
  • 理論探索
  • 學術發展
  • 思想啓濛
  • 學科融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中國現代民俗學發生、發展、中落的早期曆史為中心,著重討論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倡立與學術轉型,及其派生的宣傳策略、學術論爭,以及人事糾紛。

早期民俗學者在極其艱苦的物質和人事條件下,為理想而奔波,憑熱情而工作,為經費而鬥爭,但最終還是因學術論爭、人事矛盾而分道揚鑣。

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侶建、學術轉型、以及中道沒落,涉及鬍適、魯迅、周作人、顧頡剛、傅斯年、鍾敬文、容肇祖、董作賓、劉半農、辛樹幟、史祿國、江紹原、楊成誌等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一大批著名學者,他們的個性風格與學術分歧在特定學術製度下的不同錶演,典型地摺射瞭中國現代學術的行業生態,使之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發展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突齣個案。

著者簡介

施愛東,1968年生,理學學士,文學碩士、博士,先後任職於中山大學中文係、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工作站,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嚮為故事學、通俗小說研究、民俗學學術史。代錶性論文主要有《疊加單元:史詩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機製》、《故事的無序生長及其最優策略》、《民間故事的記憶與重構》、《孟薑女故事的穩定性與自由度》《英雄殺嫂》、《學術行業生態誌》等。

圖書目錄

導讀 學科史的邊界與材料
第一節 學科史的邊界
第二節 材料的選擇與使用
總綱 從“歌謠研究”到“民俗學”:倡立一門新學科
第一節 前奏:韋大列《北京的歌謠》
第二節 序幕: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與風俗調查會
第三節 吹鼓乎:周作人和常惠
第四節 主角上場:顧頡剛踏人“歌謠店”
第五節 過渡:原《歌謠》同人在福州和廈門的活動
第六節 邊鼓:早期的民俗類課程建設
第七節 正戲開場: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成立
第八節 廣告:民俗學會的媒體宣傳
第九節 幕後:民俗學會的章程與會務
第十節 餘音:民俗學會影響下的地方民俗學團體的興起
第一章 民俗學的想象與規劃
第一節 從《論民間文學》到《民俗學的問題》:以西學為標準
第二節 期待他山之石
第三節 民俗學的對象和範圍
第四節 民俗學與曆史學、方言學的關係
第五節 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工作規劃
第二章 作為學科標誌的同人齣版物
第一節 《民間文藝》:上承《歌謠》下啓《民俗》
第二節 《民俗》周刊:夾縫中求生存
第三節 民俗學會叢書:民俗學的典籍生産
第四市 ?俗學會遭遇的齣版審查製度
第五節 鍾敬文成瞭齣版審查製度的犧牲品
第六節 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齣版經費
第七節 《民俗》季刊:抗日戰爭時期的艱難掙紮
第三章 民俗學專門人纔的培訓
第一節 中山大學民俗學傳習班的經過
第二節 並不完美的結局
第四章 中國最早的西南民族調查
第一節 20世紀初外國學者在中國的民族調查活動
第二節 史祿國早期的調查活動和調查方式
第三節 嚮往西南民族調查的中國學者
第四節 辛樹幟及其領導的瑤山風俗調查
第五節 史祿國及其西南民族調查小組
第六節 楊成誌韆裏走單騎
第七節 中山大學研究院時期的民族調查活動
第五章 顧頡剛:民俗學會的核心與靈魂
第一節 從廈門大學到中山大學
第二節 顧頡剛在中山大學的苦惱
第三節 學術思想及其背景
第四節 顧頡剛的民俗學策略
第五節 顧氏研究法的傳播
第六章 各嚮同性:傅斯年、顧頡剛與民俗學
第一節 傅斯年的學術主張
第二節 傅斯年與顧頡剛的性格差異
第七章 民俗學運動的中堅力量
第八章 民俗學運動的製約力量
第九章 早期民俗學者對研究方法的探索
第十章 學科範式的人類學轉型
餘論 中國現代民俗學的生成背景與當下睏境
附錄一 中山大學民俗博物館的遭遇
附錄二 與民俗學會相關的行政沿革與人事變動
附錄三 鍾敬文<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活動的經過和成就)演講提綱
附錄四 鍾敬文演講不完全稿(未刊稿)
附錄五 鍾敬文先生病中論學
後記一
後記二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学术史有很多种写法,或意在社会思潮,或专注学理分析——这大体是思想史与学科史的歧异;而学科史,或列史实综述全貌,或择名家议其得失,又或就某些基本问题溯往及今——所谓问题史。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术史的书写永远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在理路的交缠中把握平衡...

評分

学术史有很多种写法,或意在社会思潮,或专注学理分析——这大体是思想史与学科史的歧异;而学科史,或列史实综述全貌,或择名家议其得失,又或就某些基本问题溯往及今——所谓问题史。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术史的书写永远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在理路的交缠中把握平衡...

評分

学术史有很多种写法,或意在社会思潮,或专注学理分析——这大体是思想史与学科史的歧异;而学科史,或列史实综述全貌,或择名家议其得失,又或就某些基本问题溯往及今——所谓问题史。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术史的书写永远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在理路的交缠中把握平衡...

評分

学术史有很多种写法,或意在社会思潮,或专注学理分析——这大体是思想史与学科史的歧异;而学科史,或列史实综述全貌,或择名家议其得失,又或就某些基本问题溯往及今——所谓问题史。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术史的书写永远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在理路的交缠中把握平衡...

評分

学术史有很多种写法,或意在社会思潮,或专注学理分析——这大体是思想史与学科史的歧异;而学科史,或列史实综述全貌,或择名家议其得失,又或就某些基本问题溯往及今——所谓问题史。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术史的书写永远需要在外部环境和内在理路的交缠中把握平衡...

用戶評價

评分

首先感謝貓撓死贈書。其次,本書適閤初入民俗學對其尚不瞭解的人,介紹瞭頗多的我國民俗學史資料。最後,資料羅列完畢後未能引發齣更深層次屬於作者自己的東西,相當於隻給瞭一個大的結構卻沒詳細研究。PS:作者對顧頡剛鍾敬文兩位老先生尤其是後者的個人感情頗為濃重,在文中體現極為明顯。

评分

3.5,主綫把握很明確,也因此忽略瞭眾多副綫。注重基本史實的梳理及學科範圍的框定,之外並無高論。讀中大民俗學史部分真是同情他們維係之艱辛。餘論一章對於學科的探討與反思,近代民俗學研究對捲帙浩繁的古典文獻幾乎沒利用起來,這一點作者似乎忽略瞭,除瞭叫囂學科純粹性之外彆無所談

评分

學術史略枯燥,也得硬著頭皮讀啊。。。話說,搬傢到社會學院去之後,不知道會不會變成另一門新學科瞭。【雖然最終還是留在文學院瞭。】或許某人說的對,找不到研究方嚮的時候就去研究學術史,然後就一清二楚瞭。【某人跨學科的學術嗅覺是真強,我什麼時候纔能做到他那樣呢?】施老師這書拖瞭許久纔讀完,感覺句句戳到當今民俗學的痛處,對餘論中的觀點不能同意更多,或許也解釋瞭為啥個人一直不待見田野的原因。假期迴去要好好看看顧頡剛瞭。

评分

果然我對離的太近的學術史不感興趣

评分

首先感謝貓撓死贈書。其次,本書適閤初入民俗學對其尚不瞭解的人,介紹瞭頗多的我國民俗學史資料。最後,資料羅列完畢後未能引發齣更深層次屬於作者自己的東西,相當於隻給瞭一個大的結構卻沒詳細研究。PS:作者對顧頡剛鍾敬文兩位老先生尤其是後者的個人感情頗為濃重,在文中體現極為明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