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里到都城

从乡里到都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蔡丹君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7
价格:9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6501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研究
  • 文学史
  • 魏晋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史
  • 学术
  • 蔡丹君
  • 2019
  • 汉语言文学评论&理论&文学史
  • 乡土中国
  • 都城变迁
  • 社会流动
  • 地方文化
  • 历史演变
  • 城乡差异
  • 传统与现代
  • 民间生活
  • 地域研究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过去对于南北朝文学的理解,一般认为北朝文学是“衰落”的,它是通过对南朝文学的“模仿”,并且通过军事力量吸纳了南来士人,才逐渐转向兴盛的。南方文学发展的成果对于北方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向被视为北方地区文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事实上,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遵循了它自身的道路。在历史变迁之中所形成的北朝文学发展局面,与南朝截然有别。“乡里社会”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空间为北方文学所带来的特质,仍然是所有造成北方文学发展形态的因素中最值得重视的,也是最需要重新审视的。

作者简介

蔡丹君,女,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曾先后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文学部访学。目前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献研究,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信息

目录
序:傅刚
绪论
第一章 “还居乡里”:西晋末年文人、文学的存续
第一节 西晋末年北方坞壁中的文人与文学
第二节 凉州地区的乡里著姓及遗民文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六国时期的胡族政权与乡里士人
第一节 十六国胡主与乡里士人之间的文学互动
第二节 “乡论”社会与文学复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魏的乡里制度变革与文学发展
第一节 平城政权、崔浩案与北方文学低谷时期的形成
第二节 北魏乡里私学制度的发展与文学力量之衍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末乡里士人群体在洛阳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洛阳社会与文人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乡里士人对洛阳文学发展模式的接受
第三节 乡里社会生活对文学的影响:以俗赋、家训和碑铭为中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朝末期都城文学的发展及其对南朝文学的超越
第一节 北朝都城的文学新风与文学特质
第二节 官方图书抄撰:北朝末期都城文学发展的新机制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原典
二、中文论著(以姓氏拼音为序)
三、汉学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部著作刷新了北朝文学研究的格局,也拓宽了文学史的方法道路。 长期受到忽视的北朝文学,很少有这样能在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断代中贯通论述的学术著作。作者视野角度非常巧妙,主标题“从乡里到都城”,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因为直到北朝的后期,都城才逐渐...

评分

这部著作刷新了北朝文学研究的格局,也拓宽了文学史的方法道路。 长期受到忽视的北朝文学,很少有这样能在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断代中贯通论述的学术著作。作者视野角度非常巧妙,主标题“从乡里到都城”,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因为直到北朝的后期,都城才逐渐...

评分

这部著作刷新了北朝文学研究的格局,也拓宽了文学史的方法道路。 长期受到忽视的北朝文学,很少有这样能在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断代中贯通论述的学术著作。作者视野角度非常巧妙,主标题“从乡里到都城”,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因为直到北朝的后期,都城才逐渐...

评分

这部著作刷新了北朝文学研究的格局,也拓宽了文学史的方法道路。 长期受到忽视的北朝文学,很少有这样能在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断代中贯通论述的学术著作。作者视野角度非常巧妙,主标题“从乡里到都城”,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因为直到北朝的后期,都城才逐渐...

评分

这部著作刷新了北朝文学研究的格局,也拓宽了文学史的方法道路。 长期受到忽视的北朝文学,很少有这样能在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断代中贯通论述的学术著作。作者视野角度非常巧妙,主标题“从乡里到都城”,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因为直到北朝的后期,都城才逐渐...

用户评价

评分

相当不上不下的定位,作为文学研究基本上是回避了创作的内容,作为史学研究又满足于重复常识或者描述已知的情形。可以说是“文学社会史”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

评分

这部著作刷新了北朝文学研究的格局,也拓宽了文学史的方法道路。长期受到忽视的北朝文学,很少有这样能在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断代中贯通论述的学术著作。 过去,文学研究被束缚在艺术分析的格子里,导致长期以来人们默认文学研究就是文学鉴赏、创作分析。这导致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一直是两张皮,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而这部著作就试图探索,文学到底如何在历史中生长了出来。 作者所使用的大多是常见材料,引用的也大多是经典研究,却能在此基础上发掘新意,自铸风格。

评分

相当不上不下的定位,作为文学研究基本上是回避了创作的内容,作为史学研究又满足于重复常识或者描述已知的情形。可以说是“文学社会史”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

评分

这部著作刷新了北朝文学研究的格局,也拓宽了文学史的方法道路。长期受到忽视的北朝文学,很少有这样能在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断代中贯通论述的学术著作。 过去,文学研究被束缚在艺术分析的格子里,导致长期以来人们默认文学研究就是文学鉴赏、创作分析。这导致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一直是两张皮,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而这部著作就试图探索,文学到底如何在历史中生长了出来。 作者所使用的大多是常见材料,引用的也大多是经典研究,却能在此基础上发掘新意,自铸风格。

评分

相当不上不下的定位,作为文学研究基本上是回避了创作的内容,作为史学研究又满足于重复常识或者描述已知的情形。可以说是“文学社会史”的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