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于1984年在三联书店初版,现收录在冯友兰作品精选(第二辑)。作为冯友兰的回忆录,所述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恰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年代。作者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分四部分:社会(志环境)、哲学(明专业)、大学(论教育)、展望(申信心)。
周质平在《光焰不熄》里提到冯友兰晚年的自序,评价说他这本书还算通。兴致勃勃买来一看,失望透顶。 除开拉了一遍自己的简历外,没有什么东西了。哲学家的深刻完全没有,搞得还是49年来接受的那一套马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早就死掉了。原以为到老会清醒些,没料到仍操着老...
评分书评/你不能责备一个黑暗中的人没有光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 作者/十生 冯友兰,想了解中国哲学就绕不过的一个学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冯友兰一生写了很多本书,其中有些书里面的观点因为时势所迫或自身思想发展而有矛...
评分好读老人书。 本书讲述冯氏身世、学问和教育事业。 为自序如对镜自照,所见必不完全。然老人多经验,少浮辞,足以弥补之。 传记是史一支,冯氏历经丧乱,兴学参政,以史观之,极有价值。于近代之学术思想史多有涉及,评及胡适之书,顾颉刚之史等,亦多可鉴。其中或有春秋笔法,...
评分其实也不算读过吧,只是在图书馆翻了翻。像我这种专心不起来的人,拿着六级的书去图书馆,见到这本书被摆在一个书架上,就随手拿过来,六级就一眼不看了。 翻这种书,总觉得切合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种书是肤浅如我者读的么。一点也不爱智慧的人,去读哲学家的自述...
评分大一时不知哲学为何物,选读了冯老先生的《新原人》、《新理学》等书,阅读越困惑,哲学就是这样子的吗?后来听了一些西方哲学史的课程,才对哲学这门学科有了一点了解。现在想来将冯先生的书作为一种哲学来读,似乎是不太合适的。没有太过仔细的读冯先生这本《自序》,困难、...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书;并分别阐释了蔡元培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序言中提出的该书的四大特 长: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同时,他认为胡适的 书,对于资料的真伪,文字的考证,占了很大篇幅,而对哲学家的思想则讲得不 够透,不够细。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近代化方面,胡适的创始之功, 是不可埋没的。 与胡适的《大纲》对比,他认为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 第一点是,向来的人都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 离坚白。”作者认为其实辩者之中分二派,一派主张“合同异”,一派主张“离 坚白”,前者以惠施为首领,后者以公孙龙为首领。第二点是,程颢和程颐两兄 弟的哲学思想历来被认为是完全一致的。
评分前半本写得很好,耕读传书之家,儒雅求学之人,可惜故事一转入解放后,文笔就急转直下,无法卒看,很明显是战战兢兢之状,如履薄冰,言语间诸多顾虑,屈膝卑颜,判若两人。慨叹。
评分学问很好,但一谈及49年后的政治,那谄媚的摸样就让人不适。
评分抗战八年都能写出著作,49年以后的四十年时间却停滞了。一代卑微的学人只想争取生存的机会,不必太过苛责。
评分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