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安德烈·巴赞
1918—1958
《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被誉为“新浪潮电影之父”。他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表的高质量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教材,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崇尚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辩证关系,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可以说“今日法国电影,诞生于巴赞的思想与探索”(弗朗索瓦·特吕弗语)。
最近研读巴赞和巴赞研究文章,觉得电影理论里面实在有太多没有说清楚的地方,比如电影的现实主义问题。 我们称一部影片是现实主义的,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从文学角度来说,现实主义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言,即对被忽视的社会底层的关注,比如所谓第六代的电影...
评分所以中国电影中的巴赞是一个模糊而流逝的影子。然而,1980年代初期那一批被认为实践“纪实美学”的作品,却留下了百年中国电影中与世界接轨的最深的脚印;对于第四代导演来说,跟巴赞的神交以及由此体验的“理论滋养灵感”,定型了他们一生的创作之路。 看导演还是要去http://w...
评分 评分事物的影像也像时间的延续,仿佛一句可变的木乃伊。——巴赞 书概要线路1:电影基本构成——电影拍摄手法——电影的文本极其相关性——电影表现手法分析 线路2:探险电影——儿童电影——西部片——超西部片——纯电影——写实电影 摄影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而电影是...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观点评论依然适合现在的电影世界,很奇妙
评分活力四射
评分二读。依然有初读时的惊喜,巴赞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电影中人文主义的坚守,怎么读都读不尽。这个版本把以往版本中缺少有关卓别林的几篇文章加了进去(更全的被收录在单行本《巴赞论卓别林》中),但同时也删掉了好几篇影评,包括《于洛先生与时间》、《德意志零年》、《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等。翻译部分相比于崔君衍的晦涩,李浚帆的新译本明显流畅易懂许多,准确度尚可,但在人名翻译上实在莫名其妙(比如把Plateau[普拉托]翻译成柏拉图),而崔本除了有些学究气外,准确性是在此本之上的。所以初读建议读此版,易理解;二读再读崔本,细致地对巴赞的论点加深印象(且崔本的注释更多更全些)
评分英文版两卷本
评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观点评论依然适合现在的电影世界,很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