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权威版本,遴选包括《查理·卓别林》《凡尔杜先生的神话》《〈舞台春秋〉,或者,莫里哀之死》《海报女郎的形态学研究》等28篇名文。通过这本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赞始终坚持电影本体研究,所写文章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为他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他推崇电影现实主义美学,并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和场面调度理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安德烈·巴赞
1918—1958
《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被誉为“新浪潮电影之父”。他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表的高质量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教材,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崇尚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辩证关系,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可以说“今日法国电影,诞生于巴赞的思想与探索”(弗朗索瓦·特吕弗语)。
提要:中国人认识已赞比世界晚了30年,所以中国电影中的巴赞是一个模糊而流逝的影子。然而,1980年代初期那一批被认为实践“纪实美学”的作品,却留下了百年中国电影中与世界接轨的最深的脚印;对于第四代导演来说,跟巴赞的神交以及由此体验的“理论滋养灵感”,定型了他们一...
评分从未想过看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是如此费劲儿。抱着耐心、好奇心、崇敬啃完了。啊,我这是啃完了一部哲学著作啊。 首先,书里面的所有影评对应的电影都。没。有。看。过。作者的笔风非常具有辩证性,说巴赞是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真算体会到了,虽然评价的是电影,基本属于大众文化,...
评分图文版见 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337/note/488213998/ 1. “与时俱进”的空间观念——与此书无关的一段 在此,一个心照不宣的默认是,历史的发展长河之中,处于不同时代的人,对于空间的观念(conception)、空间感知(perception)和认知(cogni...
评分20世纪50年代电影语言以及电影批评的转向,几乎是西方文学在二十世纪转向的一个缩影。1911年,当乔托•卡努杜振臂一挥,在《第七艺术诞生》中将电影推上艺术的万神殿时,电影还只是缪斯众姐妹里最孱弱的一位,但那时,卡努杜已经意识到诗与电影的某种亲缘关系。诗在“千年”...
评分如果收录的文章确定是以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那么可从其间一窥20世纪的电影发展脉络,比如电影与摄影和绘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电影语言的进化到底是观念现行还是技术先行?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不是对电影的背叛?如今看来已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当时仍然亟待解决,巴赞逐一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巴赞所作的电影评论则体现出卓越的见识和丰厚的学识,诸如他认为《乡村牧师日记》小说文本的文学性和电影的影像功能在新的碰撞中无形拓宽了电影边界,《偷自行车的人》如何在摒弃剧情性后依然达到了统一完整的美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等评论,奠定了堪称电影研究典范的基石。巴赞是极其审慎的,在多次把电影与其它事物并置对比时,指出目的是为了形象理解,承认做法不够谨严,并不自恃权威对某一现象或者浪潮加以否定或肯定,他看重的是当事实改变之后电影会走向何方。
评分英文版两卷本
评分如果收录的文章确定是以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那么可从其间一窥20世纪的电影发展脉络,比如电影与摄影和绘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电影语言的进化到底是观念现行还是技术先行?有声电影的出现是不是对电影的背叛?如今看来已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当时仍然亟待解决,巴赞逐一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巴赞所作的电影评论则体现出卓越的见识和丰厚的学识,诸如他认为《乡村牧师日记》小说文本的文学性和电影的影像功能在新的碰撞中无形拓宽了电影边界,《偷自行车的人》如何在摒弃剧情性后依然达到了统一完整的美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等评论,奠定了堪称电影研究典范的基石。巴赞是极其审慎的,在多次把电影与其它事物并置对比时,指出目的是为了形象理解,承认做法不够谨严,并不自恃权威对某一现象或者浪潮加以否定或肯定,他看重的是当事实改变之后电影会走向何方。
评分选取的这几篇,表达剧本与戏剧的差异,强调电影现场的调度作用,认为剪辑趋于雷同,没有太多新的手段。可是现代电影有很多精妙的手法提升整部电影的。
评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观点评论依然适合现在的电影世界,很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