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寫作的一大願望是溝通文學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把純形式的敘事學研究與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說社會學研究結閤起來,並為此做瞭大量的資料準備工作,但寫作結果不盡如何所願,隻好保留小說的書麵化一章作為附錄,而把其他更不成熟的部分刪去。
本書是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從確定選題、通過提綱到最後寫作成文,始終得到瞭我的導師王瑤先生的悉心指導。
陳平原,1954年生於廣東潮洲。1987年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1992年起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曾先後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1993-1994)、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97)、德國海德堡大學(2000)、英國倫敦大學(2001)講學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是:1980年代著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而後逐漸將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1990年代初開始關注現代中國學術史,近年兼及現代中國教育史。曾被國傢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1995,1998)、第四屆國傢圖書奬榮譽奬(1999,閤作)和第五屆國傢圖書奬提名奬(2001,閤作)等。主要著作有《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88)、《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閤著,1988)、《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捲(1989)、《韆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1992)、《小說史:理論與實踐》(1993)、《學者的人間情懷》(1995)、《陳平原小說史論集》(1997)、《陳平原學術自選集》(1997)、《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華文化通誌·散文小說誌》(1998)、《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1999)、《觸摸曆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主編,1999)、《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圖像晚清》(閤著,2001)、《中國大學十講》(2002)等。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結集有《書裏書外》、《大書小書》、《書生意氣》、《閱讀日本》、《漫捲詩書》、《遊心與遊目》、《掬水集》、《茱萸集》等。齣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間與友人閤作主編人文研究集刊《學人》。現主編《現代中國》集刊及“學術史叢書”、“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叢”、“二十世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叢書”等。
世上好书的出现,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长期积累,水到渠成;一是机缘凑合,别开生面。若是后者,往往与特定时代氛围有关。我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属于后者,故谈论此书的得失,必须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氛围与博士培养制度的建立,作为必要的参照系。 自1978年改革...
評分 評分本书的论述中心是小说的叙事模式,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并未对这些理论作出严谨的肃清,而只是将其大致分成了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种叙事模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
評分小说的三个要素:时间、视角与模式。 一、叙事时间包括演述时间与情节时间。前者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时间,在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这个时间,这个时间对于小说情节没有推动,而只是将一件事情叙述完整;后者是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情节的时间。比如双线并行,共同推向结局。...
評分翻翻。
评分其實博士論文做成這樣也是不難吧,而且我一度陷於意義迷失中
评分後麵的部分真是精彩,好清晰的思路。
评分非常好讀的一本書,理論框架清晰,結構分明,邏輯嚴謹,語言也生動,不會艱澀難懂。讀完後對敘事學這一類小說“形式”上的東西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感興趣瞭。很喜歡結語,把探討的問題重新厘清,對理論框架和論述重點的選擇都有解釋,看瞭後對本書的論題和方法的認識更加清晰瞭。
评分現代文學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對西方的接受藉鑒和對傳統的繼承上麵。書的層次應該蠻清楚的,希望有機會串聯一下自己讀過的幾本小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