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貝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1953—2003)齣生於智利,父親是卡車司機和業餘拳擊手,母親在學校教授數學和統計學。1968年全傢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奧再次迴到智利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卻遭到逮捕,差點被殺害。逃迴墨西哥後他和好友推動瞭融閤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街頭劇場的“現實以下主義”(Infrarrealism)運動,意圖激發拉丁美洲年輕人對生活與文學的熱愛。1977年他前往歐洲,最後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結婚定居。2003年因為肝髒功能損壞,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羅那去世,年僅五十歲。
波拉尼奧四十歲纔開始寫小說,作品數量卻十分驚人,身後留下十部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三部詩集。1998年齣版的《荒野偵探》在拉美文壇引起的轟動,不亞於三十年前《百年孤獨》齣版時的盛況。而其身後齣版的《2666》更是引發歐美輿論壓倒性好評,均緻以傑作、偉大、裏程碑、天纔等等贊譽。蘇珊•桑塔格、約翰•班維爾、科爾姆•托賓、斯蒂芬•金等眾多作傢對波拉尼奧贊賞有加,更有評論認為此書的齣版自此將作者帶至塞萬提斯,斯特恩,梅爾維爾,普魯斯特,穆齊爾與品欽的同一隊列。
THE POSTHUMOUS MASTERWORK FROM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MODERN WRITERS" (JAMES WOOD,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Composed in the last years of Roberto Bolano's life, "2666 "was greeted across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as his highest achievement, surpassing even his previous work in its strangeness, beauty, and scope. Its throng of unforgettable characters includes academics and convicts, an American sportswriter, an elusive German novelist, and a teenage student and her widowed, mentally unstable father. Their lives intersect in the urban sprawl of SantaTeresa--a fictional Juarez--on the U.S.-Mexico border, where hundreds of young factory workers, in the novel as in life, have disappeared.
1、关于评论家的部分 我第一次读R.波拉尼奥是在2014年,初中毕业的夏天读完了《2666》。关于小说技法和理念的固有思维再次被砸得粉碎(上一次是卡夫卡)。我陆续读完了R.波拉尼奥在中国出版的所有小说,搜集了满满一柜子的评论资料,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作为短篇小说教科书...
評分除了第四章之外,《2666》的语言像松软的奶油蛋糕,不甜不腻,很易读但也具有一定浓度,丢进水里会晕开深具层次的复杂味道。波拉尼奥行文里也有拉美作家一以贯之的平静,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详细周到地描述坍塌的土石。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说第一章的笔调像轻喜剧,我倒...
評分2011.12.31 在机场买了这本书,消磨等候和飞行读2小时 临睡前读1小时 2012.1.1 临睡前读2小时 2012.1.2 在动车上读7小时 临睡前读2小时 2012.1.3 窝在床上读10小时 2012.1.4 花6小时读完全书 啃完这本70万字近900页的小说共计30小时 盛名之下,也许我依然会买它,但...
評分作者:骆以军 《2666》的第二部《阿玛尔菲塔诺》里,有个非常诡诞的女人形象,劳拉。在以这个哲学教授阿玛尔菲塔诺那“巡弋、回顾、哀伤漫游”一座彻底塌毁的内心宇宙的视角,她是离弃他(没有犯错)、造成他永远无法再找回爱之弥补的空洞躯壳的,那个“逃妻”。但这个遗弃和...
這是一部遺作 作傢沒有完成的作品 去世後發布 也是我看過的最長的英文小說 前後用瞭半年時間 幾次想放棄 但是作傢確實是個好的“講述者” 漸漸入迷 五部分相對對立 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小說 而且寫作手法不同 但是又有若隱若離的共同主綫 可以說受瞭很多作傢的影響 我自己看齣來的是 Calvino的樹上的男爵 Boris Vian的歲月的泡沫 Michel Ouellebecq的地圖與疆域
评分再也不相信紐約時報的年度評選瞭。一群裝逼的人~~~
评分大海... ... ...
评分無法呼吸
评分看完第四部分,傳說中篇幅最長、也是最為黑暗的部分。某個評論說,他到底要說什麼?那些旁枝末節到底意義何在?其實,“意義”就在每一句和一句句之中啊。氣場也在每一句和一句句之中。還是得想辦法再藉一次書,把其他部分也看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