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自我與社會

心靈、自我與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譯文齣版社
作者:[美]喬治·米德
出品人:
頁數:347
译者:趙月瑟
出版時間:2008年6月
價格:3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2745074
叢書系列: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新版)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喬治·米德
  • 哲學
  • 米德
  • 社會理論
  • 社會
  • 心靈成長
  • 自我探索
  • 社會關係
  • 心理發展
  • 個人成長
  • 人際關係
  • 內在世界
  • 情緒管理
  • 認知發展
  • 社會意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作者米德是美國實用主義和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本書展現瞭米德社會心理學體係的基本輪廓,是他講授社會心理學30年的記錄。米德的理論和思想奠定瞭社會心理學及相關哲學流派的研究主題。

著者簡介

喬治·H·米德,美國實用主義和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畢業於奧伯林學院。1887-1888年進哈佛大學深造、1888-1891年留學歐洲,曾在萊比锡大學、柏林大學進修心理學、生理學和哲學。1891-1894年與杜威同時任教於密歇根大學,結成密友。1894年隨杜威到芝加哥大學任教授,並一道形成美國實用主義最重要的派彆——芝加哥學派,1901年杜威離開該校後接任哲學係主任,直至逝世。其教學聲望卓著,但著述不多,其同事和學生在他死後將他的講稿、速記稿和劄記等加以編輯整理齣版、主要著作有:《當代哲學》(1932)、《心靈、自我與社會》(1934)、《19世紀思想運動》(1936)、《行動哲學》(1938)。

趙月瑟,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係,現為上海譯文齣版社編審負責“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等哲學人文經典的編輯工作。主要譯作有:《波普爾思想自述》、《心靈、自我與社會》、《當代美洲神學》、《有約束力的關係》、《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閤作)等。

圖書目錄

編者序言編者導言 身為社會心理學傢和社會哲學傢的米德第一篇 社會行為主義的觀點 1.社會心理學與行為主義 2.態度在行為主義研究中的意義 3.姿態在行為主義研究中的意義 4.平行論在心理學中的興起 5.平行論與“意識”的歧義性 6.行為主義的綱領第二篇 心靈 7.馮特與姿態這個概念 8.模仿以及語言的起源 9.有聲的姿態與錶意的符號 10.思想、交流和錶意的符號 11.意義 12.普遍性 13.反思智能的本質 14.行為主義、華生主義與反思 15.行為主義與心理學平行論 16.心靈與符號 17.心靈與反應及環境的關係第三篇 自我 18.自我與有機體 19.自我産生的背景 20.玩耍、遊戲、泛化的他人 21.自我與主體 22.“主我”與“客我” 23.社會態度與物理世界 24.作為社會過程之個體輸入的心靈 25.作為自我的兩個方麵的“主我”與“客我” 26.自我在社會情境中的實現 27.“客我”與“主我”的貢獻 28.突現的自我的社會創造力 29.個人主義自我理論與社會自我理論的對比第四篇 社會 30.人類社會的基礎:人與昆蟲 31.人類社會的基礎:人與脊椎動物 32.有機體、共同體與環境 33.思想與交流的社會基礎及功能 34.共同體與製度 35.“主我”與“客我”在社會活動中的融閤 36.民主與社會中的普遍性 37.對宗教態度和經濟態度的進一步思考 38.同情的本質 39.衝突與整閤 40.人格與理性在社會組織中的作用 41.理想社會發展中的障礙與前景 42.概要與結論補充論文 1.意象在行動中的作用 2.生物學個體 3.自我與反思過程 4.倫理學片斷喬治·赫伯特·米德著作錶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第七节 冯特和姿态的概念 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之中的、对我们在社会过程中与其他个体进行的外在姿态对话的内化,就是思维的本质;而如此得到内化的姿态就是有意味的符号,因为它们对于这个既定的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的所有个体成员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分别在做出...  

評分

读《心灵、自我与社会》有感 不想用生硬死板的语言来写这一篇关于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的感想。因为我认为的社会学是很杂囊括各个方面知识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的思维也非常的跳跃,感想也很多,可能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但是有感总比没感强,大家笑纳吧…… 阅读米德...  

評分

读《心灵、自我与社会》有感 不想用生硬死板的语言来写这一篇关于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的感想。因为我认为的社会学是很杂囊括各个方面知识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的思维也非常的跳跃,感想也很多,可能我的理解不一定对,但是有感总比没感强,大家笑纳吧…… 阅读米德...  

評分

第七节 冯特和姿态的概念 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之中的、对我们在社会过程中与其他个体进行的外在姿态对话的内化,就是思维的本质;而如此得到内化的姿态就是有意味的符号,因为它们对于这个既定的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的所有个体成员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分别在做出...  

評分

G.H. Mead的這本《心靈、自我與社會》的副標題是「從社會行爲主義者的觀點出發」,而本書的第一部分又恰好題爲「社會行爲主義的觀點」,因此乍看之下似乎對於書中重點的把握最好以「社會行爲主義」爲題。不過在我看來,「社會行爲主義」作爲大標題固然合適,但其中最核心和值...  

用戶評價

评分

學哲學的寫得社會學的書,看的感覺就是繞來繞去還是不明白他在講什麼。結果繞瞭一圈得到的信息與20多頁的序差不多。

评分

省得自己的內心就是一個悲觀的、反曆史主義的、追求有效的人

评分

心靈産生於姿態、反應、互動結果之間的三重關係,其特點是「反思性」;自我産生於社會之中,是反思性作用的結果,分「主我」與「客我」(這一區分非常接近於齊美爾的心靈與界限);而由於心靈與自我的形成發展,社會愈發進化(理性化、抽象化),最終伴隨經濟社會與普遍宗教朝嚮一個理想狀態(同樣麵對宗教與經濟兩個分析範疇,米德的分析完全沒有韋伯、齊美爾分析中的悲劇感)。由結論來看,理論本身有著兩個極強的預設:其一是美國式的民主社會;其二則是一種對於復雜的神經元的信賴。考慮到兩個預設均不是理所當然之事,也就分彆開啓瞭兩類後來研究:其一是社會學式的基於米德的心靈、自我預設,考慮日常生活乃至其他種類的社會互動(戈夫曼);其二則是心理學式的研究神經元與自我之間的更為可靠的連接(顯然姿態這一解釋並不值得信賴)。

评分

先簡單翻一遍,發現涉及的東西齣乎意料的多,留到課後再看。 書的前半部分總感覺沒辦法進入米德的討論框架中,不論是概念的理解,還是問題的展開,都感覺沒緣分。書的後半部分畫風突變,從微觀直接躍到宏觀,讀起來經驗感就多多瞭。 總體上還是對於整個討論所處的脈絡認識不清,然後對上世紀初的寫作方式不太適應,但隱約能感到和很多其他社會學理論,甚至現象學的關聯,值得以後再重讀一遍

评分

學哲學的寫得社會學的書,看的感覺就是繞來繞去還是不明白他在講什麼。結果繞瞭一圈得到的信息與20多頁的序差不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