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暉,1959年10月生,江蘇揚州人。曾就學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著作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呐喊><彷徨>研究》(1991)、《無地彷徨——“五四”及其迴聲》(1994)、《死火重溫》(2000)、《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2004)等。
全書以“中國”及其“現代”為核心關懷,討論的多是90年代以來社會急遽轉型中經濟全麵市場化、消費主義盛行、社會階層結構性重組和知識群體明顯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知識思想的狀況與問題;同時對60年代末期以來,東西方均逐漸強化的“去政治化”過程所導緻的政黨政治的危機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論述。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60年代的消逝 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中国“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 1.【豆瓣简介】: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
評分强理想主义与政制话语的历史逻辑 原载《新京报》5月24日书评周刊 王勇 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关于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分析很少有论著能够豁免于苍白和谈玄的指摘,然而汪晖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例外。在他的文本中,很少面面俱到地梳理中国思想史或现代中国思想...
評分原文1:在“八十年代”,伴随社会主义危机和改革的出现,俄国革命的光环渐趋消失,法国革命的意义重新凸现,但随着这个革命世纪的终结,法国革命也与俄国革命一道作为“激进主义”的滥觞成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对于六十年代的拒绝和遗忘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这是一个持续性...
評分各位书友: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大家再次来到金陵读书的活动现场。今天我们讨论的书,是一本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书,那就是《读书》杂志的前任主编、国内著名学者汪晖先生的《去政治化的政治》一书。这本书放在眼下这个时间点上来谈,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 《去政治...
評分强理想主义与政制话语的历史逻辑 原载《新京报》5月24日书评周刊 王勇 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关于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分析很少有论著能够豁免于苍白和谈玄的指摘,然而汪晖可能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例外。在他的文本中,很少面面俱到地梳理中国思想史或现代中国思想...
雖然隻是一本鬆散的論文集,但本書收錄的大部分文章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汪暉的中國視角和對現代性問題的密切關注,而這些研究的時代背景則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的社會階層結構重組、經濟的全麵市場化和消費主義的塵囂日上。正是因為這些變化,汪暉基於左派立場的分析和批判纔顯齣彆樣的價值和生命力。
评分對據說是自由主義-現代性所引發的“去政治化”的政治的反對,意味著對某種(至少是名義上)本質性/原初性的政治形式(即所謂“人民民主”——“人民”在場的民主,亦即非議會化的民主——“人民”不在場的民主)的呼喚;但是這種呼喚恰恰又反過來助長或保衛瞭當代中國的去政治化狀況。後一點正是為汪暉的寫作所始終忽視或逃避的。在汪的文本中,對“去政治化”的探索指嚮的是當代世界政治,進而自然而然地指嚮瞭西方“霸權”——於是,我們看到瞭如下吊詭圖景:對當代中國政治的言說恰恰遊離於中國的國境綫之外,並且我們被告知:隻有將六十年代之後的中國置於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框架中,當代中國政治纔是可理解的。
评分除瞭那篇要命的“科學主義”論以外其實還可以的
评分我們尤其要區分清楚兩點:第一 拉康與後結構主義的差彆 第二 左翼與後殖民的差彆 these two points differ universalism-leftwings from imbecile reactionists 汪暉可惜沒走到最後一步
评分除瞭那篇要命的“科學主義”論以外其實還可以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