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占春,1957年生於河南柘城,現為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海南大學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詩學研究、文學批評,著有《隱喻》、《話語和迴憶之鄉》、《觀察者的幻象》、《敘事美學》、《在道德與美學之間》等。
本書以現代漢語詩歌為切入點,以“象徵”為敘述對象,追溯“象徵”的古老齣身,和它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發展過程,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變形記”。作者意在指齣,“象徵”不僅是一種文學修辭和儀式錶述手段,更是人類感受世界、認知自我的途徑;在中國當代文學時期,“象徵”的存在與消失過程,錶徵著社會、文學和生存境遇的變化;“象徵”的改寫也意味著人類對自身文化、生存意義的改寫。
目錄
緒論:從文本到語境
第一章 修辭批評與社會批評
第二章 象徵:再現和話語自我指涉
第三章 象徵:知識與神話
第四章 象徵主義的遺産:從神話到政治
第五章 失去象徵的日常世界
第六章 作為傳記的昌耀詩歌
第七章 自我的地理學
第八章 微觀知覺與語言的啓濛
第九章 語言的激進化
第十章 感受性主體
第十一章 感受力的現代性
第十二章 現代性與死亡
後記:零散的感想
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評分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評分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評分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評分耿占春批评《失去象征的世界》,他的诗歌批评比诗歌更好。诗歌是块茎式的,有弥散性力量。失去象征即袪魅。诗歌构建类似宗教场域化,被压抑的逻辑显现,革命是世俗的宗教。社会层面也广泛存在象征,我们意识里不仅有编码和解码,诗人本身就是一种坚持。诗歌是感性力量,晦涩来...
實在很理論,主要看例子分析...
评分詩歌作為一種缺乏製度授權的話語,偏離瞭主體社會語境,但也因為更遵從內在經驗性和自我感知的錶達,而被賦予內心意識和主權錶達的越位期待。詩歌本身所涵養的關於認知的感性力量,因為無法介入普遍的智性而無法刨光風格的晦澀。作者所言:詩人將一切返身指嚮自身,重新尋求事物褪脫曆史和政治在場的象徵義,以溫和方式達成世俗全新的變體。但其實還是覺得,或許詩歌的曆史和現實處境並沒有如此極端。
评分耿老的書都好美啊!
评分前半部分理論性太強,是讀老耿時少見的乏味。後半部分對於詩人詩歌的解讀透徹、到位,結尾對於現代性與死亡的解讀入迷瞭
评分詩歌作為一種缺乏製度授權的話語,偏離瞭主體社會語境,但也因為更遵從內在經驗性和自我感知的錶達,而被賦予內心意識和主權錶達的越位期待。詩歌本身所涵養的關於認知的感性力量,因為無法介入普遍的智性而無法刨光風格的晦澀。作者所言:詩人將一切返身指嚮自身,重新尋求事物褪脫曆史和政治在場的象徵義,以溫和方式達成世俗全新的變體。但其實還是覺得,或許詩歌的曆史和現實處境並沒有如此極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